成語《魚目混珠》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魚目混珠:yú mù hùn zhū
詞源: 漢·魏伯陽《參同契》上篇:“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槚。”
詞由: 傳說, 從前有個名叫滿愿的人, 他購得一顆大珍珠, 直徑約有一寸,非常珍愛,收藏得十分嚴密,從不輕易給人看一眼。他有個鄰居叫壽量,得了一顆魚眼睛,也很大。壽量自以為這是珍珠, 同樣嚴密收藏, 不肯給別人看; 并且說:“滿愿的珍珠有什么了不起, 我也有。”后來, 兩個人碰巧同時得了同一種病, 醫(yī)生診斷以后, 說:“治這種病的藥我有, 但是, 要珍珠粉做引子煎熬。”兩人于是把自己收藏的珍珠拿出。醫(yī)生一看, 一顆是真珍珠,一顆是假珍珠。
詞義: 用魚眼睛冒充珍珠。混: 攙雜, 冒充。比喻以次充好或以假亂真。
書證: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七回:“劍秋拍掌大笑, 道:‘癡珠, 他道你是魚目混珠, 你該罰他一鍾酒。”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可是這些賣國的老爺們不是也在魚目混珠, 也在自稱為愛國憂民的志士嗎?”魯迅《熱風·隨感錄·五十三》:“學幾句世界語,畫幾筆花, 也是高雅的事, 難道也要同行嫉妒,必須聲明魚目混珠,雷擊火焚么?”
上一篇:成語《高下在心》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雞骨支床》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