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的解釋|甕的意思|“甕”字的基本解釋
“甕”是一個形聲字,是一種盛東西的容器。這種容器口小肚子大,是用粘土燒制而成。正因為這種容器具有口小肚子大的特點,放在里面的東西不容易跑出去,所以就有了“甕中捉鱉”的成語。用來比喻東西已在自己掌握之中。
“甕”除了盛東西以外,還可以作為其他的用途。從新石器時代到漢代,我國民間一直流行著一種“甕棺葬”的習俗。所謂“甕棺葬”,就是用陶甕或陶罐作為葬具,把尸體裝入其中,埋在地下。不過這種殯葬習俗,一般多用于埋葬幼兒。因為幼兒的形體較小,可以很容易地裝入甕中。
《淮南子·原道訓》中有“蓬戶甕牖”的說法。漢代學者高誘解釋說:“編蓬為戶,以破甕蔽牖。”意思是說:在貧窮的人家,連木頭門窗也打造不起,只好把蓬蒿編織起來作為門扇,揀一個掉了底的破甕塞在窗戶上。當然,房屋也是用土堆起來的。這樣的人家,可以說是一貧如洗了。后來就用“甕牖”來表示貧寒之家了。宋代學者袁文寫了一部書,以考核古代史實為主,同時也有許多分析評論,里面有很多有價值的見解。他給自己的書所起的名字就叫《甕牖閑評》。當然這是謙虛的說法。
春秋時期,在西方的秦國,“甕”還有一種特殊的用途,那就是用作打擊的樂器。秦國的丞相李斯在他的代表作《諫逐客書》中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意思是:敲打著陶甕陶罐,彈著竹箏,拍著大腿,嗚嗚地唱著歌讓耳朵快活的,這是真正的秦國音樂。可見那個時候秦國的文化還是相當落后的。
如果一個人說話的鼻音太重,聲音雖大卻聽不太清楚,就跟對著大甕說話一樣。我們就會說:這個人說話甕聲甕氣的。
在中國古代,“甕”還有一種極為特殊的用途,那就是用作折磨犯人的刑具。這種用法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事情發(fā)生在唐朝武則天執(zhí)政的時期。有人向武則天報告,說周興圖謀不軌。武則天就派來俊臣審理此案。來俊臣和周興兩人是同鄉(xiāng),于是來俊臣就請周興吃飯,一邊吃飯一邊談公務。來俊臣說:“在審問的時候,絕大多數(shù)犯人都不肯招供,你有什么辦法?”周興說:“這很容易,你用一個大甕,讓犯人坐在大甕里,四周用火烤,保管犯人什么都能招認。”來俊臣說:“好辦法。”立刻命人準備好大甕,架上炭火。來俊臣站起來,向周興說道:“我奉武后的命令,來審問你,請老兄進去吧!”周興一聽,嚇得魂飛魄散,趕緊叩頭服罪。這就是成語“請君入甕”的來歷。
在古代,為了增強城池的防御力量,往往要在城門外還要筑起一圈城墻,因為形狀有點像月牙形,所以也叫月城。月城的城墻高度和厚度和正式的城墻一樣,距離正式城墻大約六十步遠,在月城的左邊或右邊開一個城門,供人們出入。由正式城墻和月城城墻圍起來的這一圈,形狀很像一個大甕,所以又叫甕城。根據《新五代史·朱珍傳》的記載,朱珍率領軍隊夜間來到鄆城門下,守城的朱裕登上城墻,打開甕城的城門,把朱珍的軍隊放進來,關上甕城的門,然后從四面八方的城墻上投下大石頭。可憐朱珍的軍隊,擁擠在狹小的甕城內,進退不得,全部死在甕城內。
上一篇:瓜的解釋|瓜的意思|“瓜”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疏的解釋|疏的意思|“疏”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