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的解釋|褒的意思|“褒”字的基本解釋
褒字最早見于陶文。
褒是一個會意兼形聲的字,表示它的讀音的是保護的保字,表示它的意義的是衣服的衣字,說明褒的本義與衣服有關(guān);不過衣字是被上下分開成為兩部分,中間夾著表示讀音的保字。
說到褒,就不得不說一下中國的服裝。中國的傳統(tǒng)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一種是上衣下裳制。《釋名·釋衣服》里說:凡服上曰衣,……下曰裳。現(xiàn)代社會的衣著大多就是這樣的,只不過把下衣分別稱為褲子或裙子罷了。另一種是衣裳連屬制,就是把上衣和下裳連在一起的長衫長袍,古代稱之為深衣。今天的連衣裙、長大衣,蒙族、藏族等少數(shù)民族同胞穿的長袍,就是古代深衣制在今天的延續(xù)發(fā)展。
古代貴族與平民在服裝上的最大差別就在于上衣的長短寬窄上。平民百姓穿的是窄袖短衣,達(dá)官貴人以及讀書人穿的是寬大的深衣長衫。魯迅先生在小說《孔乙己》中入木三分地描寫了這種社會現(xiàn)象:來咸亨酒店的人,做工的短衣幫在柜臺外站著喝酒,穿長衫的富人踱進(jìn)店里慢慢坐下來喝酒。窮困潦倒的讀書人孔乙己,是站在柜臺外喝酒而穿長衫的人。孔乙己的長衫又臟又破卻始終不肯脫去,就是因為這長衫代表了讀書人的身份。
褒字是以衣字來表示它的意義的。《說文解字·衣部》里解釋說:“褒,衣博裾。”裾指上衣的后擺,也可指上衣的前襟。可見,褒就是指上衣寬大的衣襟或長袍,這是褒字的本義。
古代把賞賜給諸侯及其夫人的禮服稱為褒衣。褒衣后來又泛指肥大的長衫。宋代梅堯臣的《送楊辯青州司理》中寫道:“儒者服褒衣,氣志輕王公。”是說讀書人穿上肥大的長衫,束上寬大的腰帶。褒衣博帶成為古代儒生引以為高雅的裝束,它不僅伴隨了封建社會的始終,并且有著流傳至今的故事。
漢武帝晚年,渤海盜賊群起,大將趙廣漢奉命前往平亂,殺了好些人才穩(wěn)定了局面。有一天,他正坐內(nèi)堂,守門官稟告說:有一個頭戴進(jìn)賢冠,腰佩玉柄長劍,褒衣博帶,端莊嚴(yán)肅的書生求見。趙廣漢一聽,猜想一定是渤海名士嶲(xī)不疑,就連鞋也沒穿好,趕快到堂前相迎。交談中,嶲不疑說:做官的人,過于剛烈就會出現(xiàn)挫折,而太柔弱寡斷就會被廢棄不用。所以,陽剛威行中要施以恩德,這樣才能建立功名,永保官位。趙廣漢聽后非常敬佩,就向皇帝推舉嶲不疑為青州刺史,后來又升任京兆尹。
古代祭祀有九種禮拜形式。《周禮·大祝》里有:“八曰褒拜。”其中的褒就是由大引申為多。褒拜就是恭敬地再拜,就像今天的三鞠躬。
褒的廣大的意義還引申出贊揚、嘉獎以及光大的意義。《漢書·禮樂志》里說:“褒揚之聲,盈乎天地之間。”褒揚就是贊美頌揚。人們把稱頌贊美叫褒美,把表揚獎勵叫褒獎,把嘉獎勉勵叫褒勉,把贊許夸獎的言語叫褒語,把含有贊許意義的詞叫褒義詞。東漢哲學(xué)家王充在《論衡·實知》里寫道:“世俗褒稱過實,毀敗逾惡。”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世俗之人對成功者總是過分稱贊,對失敗者常常過度詆毀。成語褒貶與奪,是指對人或事給予贊揚或者批評;褒善貶惡,就是表揚好的,批評壞的。
上一篇:襪的解釋|襪的意思|“襪”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觀的解釋|觀的意思|“觀”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