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的解釋|筷的意思|“筷”字的基本解釋
中國的飲食文化非常發達,筷子可以說是中國古老的飲食文化的象征。
在遠古時期,人們茹毛飲血,生吃禽獸,自然是用手抓著吃。以后人們懂得了使用天然火,進而又學會了人工取火,發現做熟的食物味道更可口。但是做熟的食物用手抓著吃有時會燙傷手指。于是我們的祖先就用樹枝、小木棍來代替手指進食。樹枝、木棍是早期的夾取食物的工具,是筷子的雛形。
早在商朝時期就已出現制作精美的象牙筷子,但在甲骨文中并沒有筷子的筷字,不但甲骨文中沒有,而且金文、小篆中也沒有。筷子的筷是一個后起的字。
那么在筷子產生時以至以后相當長的時期,人們用什么名字來指稱這種餐具呢?原來筷子在古代叫箸。《史記》中記載:“紂為象箸而箕子唏。”意思是說,商紂王用象牙筷子吃熊掌,箕子哀嘆,認為商朝難逃滅亡的命運。現在,中國有些地區還把筷子叫做箸。筷子在隋唐時期經過朝鮮半島傳到日本,直到今天,日本人還把筷子叫做箸。
箸在小篆中寫作,在隸書中寫作
。字形由兩部分組成,是個上下結構的形聲字,字上部的符號表示竹子,下部的符號表示讀音。筷子的制作材料有多種,古代貴族們使用銅筷、金筷、象牙筷,銀筷還被用來檢驗食物是否有毒,但這些種類的筷子并不常見。制作筷子最常見、最普通的原料是竹子。因此箸字中有表示竹子的符號。
把箸叫做筷子是明清以后的事。陸容《菽園雜記》中說:“民間俗諱,各地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以箸為快兒……”在中國江南,民間忌諱很多。在那里,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船夫們借風力行船,最不喜歡風停下來。人們把停說成住,而箸又和住的讀音相同,他們不希望住,希望快,所以把箸反過來說成快。后來人們又在快的上面添上表示竹子的符號,于是就成了現在的筷字。
筷子能適應各種食物,中國人一日三餐都離不開筷子,所以在一些故事、小說、戲劇里經常提到它。《史記》中說:“漢王方食……張良對曰:‘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說的是楚漢相爭時,張良借用筷子替劉邦籌劃戰局。《三國演義》里劉備為了表明自己是個膽小的人,讓曹操失去警惕,在聽到雷聲時故意把筷子失手落地。
過去民間還有把筷子放進新婚夫婦新房里的習俗,這是祝愿他們快生兒子,因為筷和快讀音相同,而筷子的子和兒子的子是同一個字。在我國內蒙古,還流行一種筷子舞。跳舞的人手拿一把筷子,拍打肩膀、手、腰、腿、腳等部位,有時打地,邊打邊舞,動作變化多樣,是很受歡迎的民間舞蹈。
科學家對筷子進行了研究,認為筷子簡簡單單的兩根東西卻巧妙地應用了物理學的杠桿原理。人們在使用筷子時五個手指能很好地配合,而且帶動手腕、手掌、胳膊和肩膀的幾十個關節和肌肉的活動,并與腦神經相連,促進了大腦皮層運動。
筷子這種古老的餐具,即使在現代社會里也不過時。只要有中國人,那里就不可能沒有筷子。
上一篇:童的解釋|童的意思|“童”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精的解釋|精的意思|“精”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