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辯者呂不韋與《呂氏春秋》·《呂氏春秋》中的邏輯故事·豕涉河》注釋|譯文
子夏①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②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呂氏春秋·察傳》)
【注釋】①子夏:孔子的學生。豕(shǐ):豬。②至于:到達。
【譯文】孔子的學生子夏到晉國經過衛(wèi)國時,路上聽到一人在讀史書:“晉軍的三頭豬過了河。”子夏說:“不對,是己亥時分過黃河。‘己’字與‘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晉國探問此事,果然是說晉國軍隊在己亥時渡過黃河。
【評說】由于在古字的字形上,“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所以衛(wèi)國的那位讀書者將字念錯了,將意思弄錯了。這個故事說明,由于語詞具有同音、同形而異義,以及字形相像等情況,我們有時會把多義詞的不同意義混淆、錯用,或者把字形相近的字詞張冠李戴,從而造成誤解,使言語交際出現(xiàn)障礙。
自然語言豐富而生動,這個特點使它成為某些藝術形式(如笑話、相聲等)的基礎,但是同時也使它可能成為妨礙人們進行正常交流的一個因素,因此為了抗擊可能產生的某種干擾,必須加強思維和語言表達的確定性。
上一篇:《反對詭辯的荀子與《荀子》·謬論無藏》注釋|譯文
下一篇:《杰出辯者呂不韋與《呂氏春秋》·《呂氏春秋》中的邏輯故事·起死回生》注釋|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