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的解釋|炮的意思|“炮”字的基本解釋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炮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兵器,其實兵器并不是“炮”字最初的意義,解釋這個字我們要先從一種食物說起。
今天食譜中的“叫化雞”的做法是把雞用泥裹住進行燒烤,古人早就知道這種做法,而且還給它起了個專門的名稱,這就是“炮”(páo)。“炮”是個形聲兼會意字,就是說,“炮”字中的“火”表示意義,“包”表示讀音;同時“包”也有表示意義的作用,因為這種烤肉方法是用泥“包”起來再烤的。“炮”早在春秋時的《詩經》里就出現了,《小雅·瓠(hù)葉》中寫道:“有兔斯首,炮之燔(fán)之。”“斯”是“白”的意思,這句話是說:把白頭的小兔,裹上泥巴,放到火上去燒。
“炮(páo)”還有兩個重要的用法。商代暴君殷紂王曾經發明一種酷刑。他叫人制成一種叫“格”的銅器,下面燒上炭火,讓犯人赤腳在上面走,犯人忍受不了,就掉到火中燒死了,這叫“炮(páo)格”。他又叫人立一根銅柱,下面也用炭火燒著,再讓犯人去爬這根柱子,犯人也會馬上掉下來燒死,這叫“炮烙”(páo luò),因為“炮烙”來源于“炮格”,所以過去“烙”也讀成(gé)。
中藥藥材的加工方法叫“炮制”(páo zhì)。藥材經過炮制,效力可以提高,毒性和副作用也可以減少,還便于保存。有個成語叫“如法炮制”,就是從這兒來的。這個成語現在一般指照現成的方法辦事,帶有貶義。有人把它念成“如法炮(pào)制,”就講不通了。
“炮”還有一個音讀(bāo),大家平時常吃的“炮羊肉”,用的就是這個字。“炮”(bāo)的意思是把肉類的東西放在旺火上急炒。這種烹調方法也不是今天才有的,在北魏賈思勰(xié)的《齊民要術》一書中就有介紹。
相反,作為兵器意義的炮(pào)原來倒不是這么寫的,它最初寫作:“礮”,南朝的字書《玉篇》中就有這個字。為什么這個字不是火字旁而是石字旁呢?原來那時還沒有現在這種火力發射的大炮,只有一種拋石機,靠機械力量把大塊石頭拋出去,因為這種武器能拋石塊,所以就叫“砲”(pào)。據《后漢書·袁紹傳》記載,曹操和袁術打仗的時候,使用了發石車,這種發石車就是“pào”。“pào”后來又寫作石字旁加一個“包”字。
到了隋唐時期,火藥發明了,這使得炮這種兵器有了劃時代的革新。宋朝軍隊和金兵在水上作戰的時候,宋軍便使用了一種叫“霹靂炮”的兵器,這種炮是用紙包上石灰和硫磺,發射出去之后,紙包落進水里,就會生熱燃燒,發出打雷一樣的響聲,同時石灰散為煙霧,迷住了對方人馬的眼睛,結果宋朝軍隊大獲全勝。當然,這種炮和現代火炮還是不同的。據記載,現代火炮產生在南宋金元之間,不過也有人認為在唐朝末年就有了。
火炮雖然產生了,但是“石”字旁的“砲”一直在使用,使用火字旁的“炮”是近代才有的事,也就是說,“炮”這個字直到近代才有(pào)的讀音。
總之,炮這種兵器曾經用過三個字:礮、砲、炮。不過,它們的本義可不是完全相同的。我們在使用和閱讀時應該引起注意。
上一篇:火的解釋|火的意思|“火”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愛的解釋|愛的意思|“愛”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