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解釋|字的意思|“字”字的基本解釋
人們書寫語言的符號,稱為“字”;人名之外另起的別名,也叫“字”。
“字”的構造就是摹擬幼兒出生于屋內的樣子。許慎的解釋是,“字”的本義是“生子”,由幼兒在屋內之形構成,“子”也兼表其音。
早在先秦,“字”就用來作指示和標記語詞的符號。商鞅在秦國推行新法,曾明文規定:“有敢剟(duō)定法令,增損一字以上,罪死不赦。”意思是有人膽敢刪改法令,增加或減少一個字以上的,就定死罪而絕不赦免。這個“字”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文字”的“字”。那么,為什么用表示“生子”意義的“字”來指記錄語言的符號呢?《說文解字》解釋說,我們的先民最初創造書寫符號,開始是采取“依類象形”的構造法,即依照事物描摹形狀。而運用這樣的方法造出的符號,就像人的文身,呈現圖形,顯示紋理,因此便稱為“文”;繼而又采取“形聲相益”的結合法,即偏旁構件相配增生。而運用這樣的方法合成的符號,就像人的生子,孳生漸多,繁殖不已,因此便稱為“字”。比如,先用“依類象形”的方法造出了象形字“水”,也用“依類象形”的方法造出了象形字“木”,后用“形聲相益”的方法,將“水”作形旁表示意類,將“木”作聲旁表示讀音,而結合為形聲字“沐”,這樣產生的新符號正像人生孩子一樣,由此可見,“字”的這種用法就是由“字”的“生子”的本義相比喻而加以引申出來的。
“字”也指人的一種稱呼。人有“名字”,同“姓”相連,標志本人,區別他人。今天我們所說的“名字”通常只是指“名”,而“名”和“字”原本是分別指一個人的兩種稱呼。《禮記》中說:“幼名,冠(guàn)字。”即幼時起“名”,而成年起“字”。《禮記》又說:“男子二十,冠(guàn)而字;女子許嫁,笄(jī)而字。”這就是說,男子二十歲時,已到成年,將進入社會,便束發(fà)加冠,舉行“冠(guàn)禮”。“冠”就是帽子,加冠就要起“字”;女子十五歲時,就要許配嫁人,將離開父母,便舉行“笄禮”,笄就是簪子,把頭發挽起來別上簪子,就叫做“笄禮”,也要起“字”。就女子來說,“字”由此還有了“許嫁”的意義,女子許婚也叫“許字”,女子尚未定親也叫“待字”、“待字閨中”。
“字”和“名”在意義上是有聯系的。或是意義相同,或是意義相近,或是意義相關,或是意義相對,或是意義相反。比如,戰國詩人姓屈、名平、字屈原,“平”與“原”義相近;元代書畫家趙孟頫(fǔ),字子昂,“頫”與“昂”義相反。這樣,“字”作為“別名”便是由“正名”的含義派生出來的。于此可見,把“別名”叫做“字”,也是由“字”的本義“生子”相比喻而加以引申的。“字”與“名”互為表里,因此“字”也稱為“表字”。
稱“名”或稱“字”,有一定區別:卑者自稱“名”,尊者對卑者稱“名”,對尊輩或平輩則稱“字”。
在古代,平民百姓只有“名”而沒有“字”;在現今,普通人們也只起“名”而不另起“字”。
上一篇:子的解釋|子的意思|“子”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宮·室的解釋|宮·室的意思|“宮·室”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