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的解釋|辰的意思|“辰”字的基本解釋
“辰”是一個象形字。中國現代古文字學家商承祚先生說:“辰”的甲骨文寫法像用手振巖石的樣子,是“振動”之“振”的最初寫法。周谷城先生在《古史零證》中也說:“‘辰’字就形體而言,正像人在崖下鑿石之狀。《說文解字》說:“辰,震也。三月陽氣動,雷電震,民農時也。物皆生。”意思是:“辰”就是“震”,到了農歷三月,陽氣發動,雷聲陣陣,正是農民種地的季節,萬物都開始蓬勃地生長。可見,“辰”的本義應該是敲擊巖石,但這種意義在古代文獻中已經找不到使用的例子了。
“辰”在古代文獻中最基本的意義是地支的第五位。近年來一些學者從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尋找線索,認為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是古人對太陽和月亮運行周期的描繪。十個天干的產生和十個太陽的傳說有關。古人想象天上有十個太陽輪流出沒,它們值日一周就是十天,叫做“一旬”,“旬”的意思就是“循”,也就是循環往復。為了區別這十個太陽,分別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命名它們,這就是天干。同樣,十二個地支是用來描繪月亮的運行周期的。古人把月亮從盈到虛的變化看做是一個生命從生到死的過程。農歷每年有十二個月,天上也就有十二個月亮輪流值班,這十二個月亮分別被命名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樣十二個地支就產生了。而“辰”正是第五位。
在民間,人們給十二個地支分別配上動物的形象,說起來更為生動活潑。這就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等等。“辰”正好和“龍”相配。
用干支來紀一天之內的時間,大約起源于漢武帝太初年間。方法是: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段,用干支來記錄它。具體分法是:從夜間23點到1點為子時,所以有“子夜”的說法……;5點到7點為卯時;所以上班報到有“點卯”的說法;以下依此類推。每一個時段就叫一個“時辰”。后來又把一個時辰分為兩半,每一半叫做一個“小時辰”,簡稱“小時”。我們現在計算時間所用的單位“小時”,就是這樣演化來的。《水滸傳》描寫魯達拳打鎮關西之后說,魯提轄拿了一條凳子,在店里又坐了“兩個時辰”。這“兩個時辰”,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四個小時。
除了用干支紀日之外,“辰”還單獨使用,泛指某些特殊的日子。比如說“生辰”就是生日;“誕辰”也是指生日,但是多用在名人、偉人身上;“壽辰”也是指生日,但是多用在老年人身上;“忌辰”是指先輩去世的日子,民間風俗在這一天要禁止宴會或娛樂活動,也就是忌諱從事這些活動,所以叫“忌辰”。
“辰”又是天上的星宿名。“辰星”就是地球的五大行星之一水星;“北辰”就是北極星。晉朝的葛洪在《抱樸子》一書中說:如果在云夢地區迷了路,必須有指南的工具才能找到出去的路;如果在大海中航行,必須抬頭看天找到北極星才能安全地返回。《論語》里說:“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意思是:北極星位居北方的中央,其余的群星都環繞著它。
上一篇:輕的解釋|輕的意思|“輕”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郎的解釋|郎的意思|“郎”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