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的解釋|纏的意思|“纏”字的基本解釋
“纏”是一個形聲字,左邊的絞絲旁表明這個字的本義和“線”與“繩索”有關;右邊的部分表示這個字的讀音。《說文解字》說:“纏,繞也。”就是說纏的本義是盤繞。
在古今的書面語和口語中,常常會聽到或看到“腰纏萬貫”的說法,也常常會聽到或看到把旅途中的錢財叫做“盤纏”。錢財為什么要纏在腰里?又是如何纏法呢?
原來,古代的錢是中間有孔的銅幣,人們常常把一千個銅幣用繩子串起來,串錢的繩子就叫“貫”。所以一千個銅錢就叫一貫錢。有一出戲的名字叫《十五貫》,演的就是一個涉及十五貫錢的刑事案件。我們現在外出經商或旅行,只要帶一張信用卡就可以了。可是在古代,連紙幣也沒有,外出時只能帶著笨重的成串銅錢。為了方便和防止竊賊、強盜,就把銅錢盤起來纏繞在腰里。這就是把路費叫做“盤纏”的原因。
如果路途遙遠,需要很多路費,是不可能都纏在腰里的,于是就要攜帶幣值比較高的銀子或金子。可是銀子或金子都是成塊的,不可能串成一串。所以到了宋代,便出現了把金子或銀子打造成腰帶纏在腰里的新發明。這種銀腰帶比現在流行的皮帶稍寬、稍厚一些,一米多長,值幾十兩銀子。當時富豪商人出門,根據用途需要,把銀子打成長短不等的腰帶。短的至少繞一圈,長的可以繞幾圈甚至十幾圈。纏在腰里后,外面再用布包上。使用的時候,從腰里掐下一段來過秤,然后進行買賣交易,非常方便。當然,“腰纏萬貫”只是一種比喻,真要纏上一萬貫的錢財,恐怕是沉重得吃不消了。
在古代,還有一個習慣,這就是“纏頭”。古代歌舞藝人在表演的時候用錦緞纏在頭上作為裝飾。表演完畢,看客要用錦緞作為禮物,贈送給歌舞藝人。這贈送的錦緞就叫“纏頭”。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說:“五陵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這是一個歌妓在訴說她年輕時候的風光:五陵地區的年輕人爭先恐后地向她贈送“纏頭”,一支歌曲唱下來所得到的錦緞數都數不過來。
在男女愛情方面,人們常常用“纏綿”這個詞,如唐朝詩人張籍的《節婦吟》中有這樣詩句:“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詩中的“纏綿”是指情意深厚。另外,“纏綿”也可用來形容心情郁悶。如唐代文人盧照鄰的《釋疾文》中有:“悲繚繞兮從中來,愁纏綿兮何時斷。”這里用“纏綿”來形容無盡的哀愁。
把“盤繞”這個意思抽象化,“纏”字就引申出了“騷擾”、“糾纏”或“應付”的意思。《水滸傳》第16回寫到楊志在京城里賣刀,遇見了一個地痞無賴牛二,楊志被他騷擾得不耐煩,只好說:“不賣了!休纏!”“休纏”就是不要騷擾我。人們平常說某個人“真難纏”,就是說這個人不好應付。
從主動者一方來說,“纏”是騷擾;被動者一方也可以說“纏”,那就是“應付”。《紅樓夢》第16回中鳳姐就說:“咱們家所有的這些管家奶奶,哪一個是好纏的?”意思是:哪一個都不是好對付的。
上一篇:笑的解釋|笑的意思|“笑”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翻的解釋|翻的意思|“翻”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