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的解釋|散的意思|“散”字的基本解釋
《說文解字》的解釋是“雜肉也”。也就是說,“散”是砸碎的肉。這個解釋后來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因為在小篆字形中,左邊的符號似乎是麻而不是肉,因此右邊手中的棍棒敲打的不是肉塊而是麻稈,以使麻皮和麻肉分開。不過無論是從肉還是從麻,“散”的本意都是“分離”和“解開”的意思。
而當“散”字讀為sǎn時,就有一個引申的意義“不受約束”。這種用法在漢語中十分常見;比如不受格律約束的文章稱為“散文”,不受演出約束的戲文稱作“散曲”。用于形容人的行為時,其含義則比較微妙,比如我們說一個人“閑散”時,其中的意味似乎有些不滿,而又有幾分羨慕。當我們說一個人“懶散”或是“散漫”時,批評的意思就比較明顯了。然而“散”的這種含義在古人那里,卻往往暗示某種高度的哲學修養。
在京劇《空城計》一折中,諸葛亮一登臺亮相,便搖著羽毛扇徐徐唱道:“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在這里,“散”和“淡”連在一起,是在表述一種高人的生存狀態。
宋代的蘇東坡在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時曾這樣形容:“蕭散簡遠,妙在筆劃之外。”瀟灑、閑散、簡潔、悠遠,這不僅僅是在刻畫王羲之行草的飄逸姿態,更是傳神地點出筆劃之外的那個“妙”處,這其實就是書寫者人格修養的表達。
“散”字的這個引申義,顯然不會直接來源于原初的棒打麻稈或是肉塊,而可以追溯到莊子的一個著名的寓言:一位技藝高超的老木匠,看到許多人在圍觀一棵巨大的櫟樹,他看了一眼便不屑一顧地離開了,他的弟子們十分不解,老木匠回答道:“散木也。”也就是說,這是一棵沒有用的樹木,用它造船容易沉,造棺材容易腐朽,作柱子容易被蟲蛀。正因為它沒有任何用處,才活到現在而沒有被人砍掉。老木匠回去后,大櫟樹在夢中對他說:你雖然是個聰明人,卻不知道,這種無所可用,正是我長期追求的目標,幾經磨難,如今才達到這種境界;無所可用正是一種大用。
于是,這就從無用之樹“散木”引出“散人”的概念,以至于后來許多莊子的仰慕者都稱自己“散人”。這里的“散”,就帶有無所用心、灑脫、閑逸等等微妙的意味。而前面提到的“閑散”、“蕭散”、“散淡”大底出自于此,這其實正是道家哲學的一種生活姿態和價值取向。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道家的這種哲學意義的“消極”,與儒家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對立而互補。它有利于消解激進帶來的緊張和焦慮,也常被不思進取的人們當作靈丹妙藥,他們往往忽略了“散”的境界正如那棵大櫟樹所說,是需要長期努力才能達到的,所以往往弄巧成拙。
據魯迅先生考證:“散(sàn)步”這個詞來源于魏晉時期,當時一些名士喜歡服用一種叫“五石散”的丹藥,這種藥有毒性,吃后渾身發熱,要趕緊走路來“散發”,稱為“行散”。后人因為仰慕魏晉風流跟著學樣,但不吃藥了,結果成為一種風雅而又有益健康的活動。
上一篇:改的解釋|改的意思|“改”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數的解釋|數的意思|“數”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