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的解釋|改的意思|“改”字的基本解釋
“改”是一個會意字。左邊是“自己”的“己”,右邊的反文在古代的意思是“敲打”。《說文解字》說:“改,更也。”意思是說,“改”的本義是“更換”。唐代學者李陽冰解釋說:自己有過錯,經過敲打就能改正錯誤。
在上古時代,人們靠鉆木來取得火種。但是,并非任何一種樹木都能鉆出火來,在不同的季節要用不同的樹木。根據《周書·月令》的記載,春天要用榆樹和柳樹,夏天要用棗樹和杏樹,夏季的末尾要用桑樹和柘樹,秋季要用柞樹和楢(yóu)樹,冬季要用槐樹和檀樹。由于一年四季,鉆木取火所用的樹木不同,所以古人把這叫做“改火”。“改”就是“更換樹種”的意思。
中國歷史上,用年號來紀年,是從漢武帝開始的。漢武帝即位的那一年,就用“建元”作為年號的。以后新的皇帝即位,都從第二年開始啟用新的年號,這種做法叫做“改元”。這里的“改”也是“更換”的意思。以后歷代相承。有的皇帝在位期間,往往多次更改年號,雖然沒有新皇帝即位,也叫“改元”。到明清兩代,實行一個皇帝一個年號制,中間不再改元。
此外,像改朝換代、改頭換面、改弦易轍、改弦更張,這些成語中的“改”字也都是“更換”的意思。
明代的無名氏在《齊天大圣》第四折戲中說道:“尊上帝好生之德,再休題妄想貪嗔,從今后改惡向善。”這里的“改惡向善”是指改掉壞的、錯誤的,變成好的、正確的。“嗔”的意思是生氣、責怪。
“改”當改正講也是常見的,如人們把改正錯誤、重新做人叫做“改過自新”;不再做壞事、走上正路叫做“改邪歸正”;法院把原來不合適的判決更正過來叫做“改判”;發現自己說錯了話立刻改過來叫做“改口”。這些“改”字所表達的內容都是由不正確改為正確。
但是,也有把正確的東西故意改為不正確,這種做法叫做“篡改”。“篡改”是有明確目的的。
清朝咸豐年間,曾國藩帶領湘軍圍攻太平天國起義軍,多次遭到慘敗。下屬在寫給朝廷的戰報上,有“屢戰屢敗”這一句話。這本是實際情況,可是曾國藩看了很不高興,親自提筆改為“屢敗屢戰”。這一個小小的改動,卻有了極大的效果,把一個常敗將軍改成了百折不撓的“英雄”。曾國藩的目的是掩蓋自己的失敗。
傳說,古時候有個姓賈的財主,雖然識字不多,卻愛附庸風雅,處處顯示自己很斯文。他家里懸掛的條幅都是雇人寫的,而落款卻是他的名字。有一年春節,他請私塾先生給他代寫春聯,先生寫的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他聽了以后很不滿意,說不能讓人人都增壽,應該讓我娘增壽,讓先生把“人”改為“娘”。先生說,寫春聯的規矩是要對仗,上聯的“人”改成了“娘”,下聯的“福”就得改成“爹”,賈財主說那是當然。于是對聯就成了“天增歲月娘增壽,春滿乾坤爹滿門。”私塾先生故意這樣改,目的是諷刺這個自以為是的假斯文。
上一篇:掌的解釋|掌的意思|“掌”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散的解釋|散的意思|“散”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