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的解釋|臣的意思|“臣”字的基本解釋
“臣”字從形體結構看是一個象形字。《說文解字》對“臣”字的解釋是:“臣,牽也,事君也。像屈服之形。”意思是說,“臣”是指受牽制者,為君王做事者,像一個人屈服的樣子。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中說:人的頭部端正,兩眼呈現出橫線條,與地平線平行;如果低下頭,從側面看,眼睛就呈現出豎線條。所以“臣”字從字形上看,像一只豎起來的眼睛。眼睛豎起來就意味著低頭,低頭就意味著屈服。所以《說文解字》說“臣”像屈服之形。現代語言學家楊樹達先生在《臣牽解》一文中說:“臣”的本義是“俘虜”,因為抓到的俘虜不止一個,為了防止俘虜在押解的過程中逃跑,一定要用繩子把他們拴住,像牽牲口一樣拉著他們。如果稱呼押解俘虜這個事情,就叫“牽”;如果要稱呼被牽引的俘虜,就叫“臣”。《吳越春秋》里說:“越王句踐與大夫種、范蠡入臣于吳。”意思是說:吳國打敗了越國,越國的國君句踐和大夫文種、范蠡一起到吳國充當俘虜。這里的“臣”用的就是本義,當“俘虜”講。“臣服”這個詞,就是請求投降,愿意當俘虜的意思。
在戰爭中抓到的俘虜,一般都用來充當奴隸,讓他們在嚴格的監督下從事繁重的勞動和下賤的工作。所以“臣”字的意義很自然地由“俘虜”引申為“奴隸”。男性奴隸叫“臣”,女性奴隸叫“妾”。《尚書》中有“臣妾逋逃”這樣一句話,意思就是奴隸逃跑。就“奴隸”的意義來說,“臣”與“仆”是同義詞。所以有時候“臣仆”連用。如果細致地加以區分,那么在官府充當奴隸的叫“臣”,在家庭充當奴隸的叫“仆”。
在封建時代,天子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從這個角度說,不管你的級別有多高,權力有多大,對于皇帝來說,都是皇帝的奴隸,都是為皇帝辦事的。因此封建時代的各級官吏都是大臣。在前一個朝代做官,投降后一個朝代又做了官的人被稱為“貳臣”;善于花言巧語討得皇帝喜歡的大臣被叫做“幸臣”。“欽差大臣”是指皇帝派來專門辦理某件事情的大臣,因為他們代表皇帝,所以權力很大。1839年6月,林則徐就是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在廣州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了英美鴉片販子交出的237萬多斤鴉片。現在,人們常用這個詞來諷刺那些上級機關派來、握有大權的工作人員。
漢代學者劉向在《新序》中記載:魏文侯曾經問他的大臣:“我是一個怎樣的國君?”大家都說:“您是一個仁慈的國君。”輪到翟黃發言,他說:“您不是一個仁慈的國君。”魏文侯說:“有什么根據?”翟黃說:“您不把中山地區封給您的弟弟卻封給了您的兒子,這就是根據。”魏文侯很憤怒,把翟黃趕了出去。魏文侯又問任座,任座說:“您是一個仁慈的國君。”魏文侯說:“根據什么?”任座說:“我聽說,國君仁慈,他的大臣就耿直。剛才翟黃的話很耿直,所以我知道您是一個仁慈的國君。”魏文侯醒悟了,重新重用翟黃。
上一篇:能的解釋|能的意思|“能”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藍的解釋|藍的意思|“藍”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