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戰群儒是什么意思
《三國演義》: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發兵50萬南下。劉備敗退,暫投江夏。曹操占荊州,兵馬增至83萬,發檄文至東吳,脅迫孫權降曹。東吳文官大多主降,武官大多主戰,孫權疑惑不決。為說服孫權聯合抗擊曹操,使劉備擺脫困境,諸葛亮隨魯肅去江東見孫權。孫權幕下張昭、顧雍等文武二十余人,如臨大敵,整衣端坐。張昭等主降人物逐一以言相挑,或譏諷,或質難,貶低劉備,褒揚曹操,欲駁倒諸葛亮。諸葛亮泰然自若,對答如流,展己雄才大略,頌劉備大仁大義,斥曹操專權肆橫,譏畏懼請降之恥,以三寸不爛之舌,大戰東吳主降群儒。眾人語塞,盡皆失色。孫權終為諸葛亮之雄辯所折服,決意與劉備協力破曹。
引用義:能言善辯,駁倒眾多論敵。[例]招標會上,設計院的劉工程師舌戰群儒,細陳利弊,終于使 他們的城市規劃方案勝利中標。
上一篇:自注下下考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蘇東坡錯改菊花詩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