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的解釋|印的意思|“印”字的基本解釋
中國很早就有了印章。《左傳》中記載:“璽書追而予之。”這里所說的“璽書”,就是用印璽把竹簡木牘封印上。表明最遲在春秋晚期中國已經使用官印了。為什么把“印章”叫做“印”呢?這要從“印”字在古代的寫法談起。“印”字在古文字中是一個會意字,字形表示一只手摁住一個跪坐的人,表示“按壓”的意思。后來演變為左右結構的“印”字。“印”字的本義是按壓。“印章”的“印”字是根據其使用方法需要“按壓”而得名的。
中國印章按照它使用的方式可以分成“封泥”時代和“朱印”時代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大約從春秋戰國開始到南北朝結束,后一階段從南北朝開始一直延續到今天。造紙術雖說是東漢蔡倫發明的。但從漢代大量使用竹簡木牘的情況來看,卻又透露出纖維紙的生產數量還不充裕,還無法取代竹簡書。史書明確記載,到了南北朝的時候,文字書寫材料才逐漸由纖維紙取代竹簡木牘,“封泥”時代也隨之讓位于“朱印”時代。所謂“朱印”,就像今天使用印章一樣,用印章蘸上紅色的印泥,然后蓋在紙上。這種使用印章的做法,一般認為開始于南北朝,那是很晚的事情。在南北朝以前,印章主要加蓋在竹簡木牘的“封泥”上。印章為什么要加蓋在“封泥”上呢?這是因為古代的公文是寫在竹簡木牘上的。公文傳遞,需要保密。于是古人就想出一個辦法來:把寫好的簡牘封閉后,用繩子扎牢,在繩子結頭的地方加上刻有凹槽的小木匣,在凹槽內填上濕的黏土,把繩子的結扣封閉在泥團里面,上蓋印章,作為保險的標記,泥團干了之后,中途就無法私自拆封了,猶如現在使用火漆封物一般。這種方法稱為“封泥”。“封泥”還可以封緘盛裝東西的器皿、口袋、竹笥等。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竹笥,內裝食物,外用繩子纏縛,系掛的封泥匣凹槽內填有白泥,“轪侯家丞”的印就蓋在這塊白泥上。關于古代封泥的使用方法,古書中有一些比較形象的比喻,間接地透露了封印用泥的方法。《淮南子》中說:“若璽之抑埴,正與之正,傾與之傾。”意思是:就像用璽印打在封泥上一樣,按壓正的得到的是正的,按壓斜的得到的是斜的。這里的“涂”、“埴”都是指“黏土”即“封泥”而言。
“封泥”這個名稱,最早見于《后漢書》,但沒有記載它的具體使用方式,后世知道的人很少。到了清代末年,四川、山東等地陸續發現了古代的封泥遺物。清代末年吳式芬、陳介祺出版了《封泥考略》一書,大家才知道,這種加蓋有印章的泥塊是“封泥”。
印刷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唐代雕版印刷術的出現無疑是受到使用印章方法的啟發。到了宋代,畢昇發明活字印刷。印刷的道理與印章的道理是一致的,所以印刷術發明后,就采用了“印刷”一詞。與“印刷”有關的詞很多,如排印、打印、翻印、刊印、水印、縮印、套印、影印、油印、抽印等。
上一篇:印的解釋|印的意思|“印”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反的解釋|反的意思|“反”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