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心積慮》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處心積慮的拼音:chǔ xīn jī lǜ
解釋 處心:存心。積慮:積累思慮。形容長時間地盤算、蓄謀。
出處 《穀梁傳·隱公元年》:“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于殺也。”
鄭伯是春秋初期鄭國的國君鄭莊公。鄭莊公出生時難產,讓母親姜氏受驚,所以姜氏非常討厭他。三年后,莊公又有了弟弟共叔段,因為共叔段出生順利,所以姜氏很喜歡他,就屢次向丈夫鄭武公請求,日后讓共叔段繼承鄭國王位,但鄭武公沒有同意。
鄭武公去世后,莊公即位。姜氏多次替共叔段討要重要的城市作為封地,共叔段也在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爭取民眾、擴充地盤,準備發動政變。面對姜氏和共叔段的做法,一些大臣多次建議鄭莊公及時懲戒,但鄭莊公沒有采納這些意見。
在共叔段做好了叛亂的一切準備后,姜氏也積極響應,打算到時候打開首都城門接應叛軍。鄭莊公探明叛亂的日期,在叛亂發動的前夕征調全國兵力大舉進攻。叛軍倉促應戰,節節敗退鄭莊公窮追猛打。共叔段最終戰敗,逃亡到了國外,姜氏隨后也被鄭莊公囚禁了起來。
《春秋》在記載這事時說:“鄭伯克段于鄢。”《穀梁傳》解釋說:“《春秋》為什么不按慣例把鄭國國君稱為鄭莊公,而稱為鄭伯呢?因為作者認為鄭伯沒有盡到做哥哥的義務,他對弟弟沒有盡到防微杜漸,對錯誤早早教育的職責。而是費盡心機一步步地培養弟弟的過錯,讓這種錯誤發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再一舉消滅。”《春秋》就是這樣,常常在簡單的稱呼和言辭中寄寓了深刻的褒貶之意。
近義 費盡心機
例句
少數日本人處心積慮地要篡改歷史,否認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為,妄圖蒙蔽后代。
上一篇:《聲名狼藉》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下一篇:《外強中干》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