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囫圇吞棗的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解釋 囫圇:完整,整個兒。把棗子整個吞下。后多用來比喻在學習上不作分析、選擇,糊里糊涂籠統地加以接受。
出處 元·白《湛淵靜語》:“客有曰:‘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則嚼而不咽,不能傷我之脾;我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齒。’狎者曰:‘你真是囫圇吞卻一個棗也。’”
白珽,字廷玉,是元代著名的書法家和詩人。晚年歸隱西湖棲霞嶺下,因門前有泉,故題其居室名為“湛淵”,并以此作為自己的號,《湛淵靜語》是他的文集。其中記載了“囫圇吞棗”的故事:有個人說:“吃梨子對牙齒有好處,但是會損害脾胃;吃棗子對脾胃有好處,但是會損害牙齒。”一個呆傻的弟子把這話想了很久,然后說:“我吃梨的時候只咀嚼而不往肚子里咽,就不會損害我的脾胃;我吃棗的時候只整個吞而不咀嚼,就不會損害我的牙齒。”有個愛開玩笑的熟人說:“你真是囫圇吞掉了一顆棗啊!”
近義 生吞活剝
反義 細嚼慢咽
例句
許多人都有過小時候被逼著背誦唐詩宋詞的經歷,雖然當時只是囫圇吞棗,不明其意,未知其好,但天長日久之后,它們浸染了一個人的文化素養,滋潤了一個人的心靈。
上一篇:《因地制宜》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下一篇:《困獸猶斗》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