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撓》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百折不撓的拼音:bǎi zhé bù náo
解釋 撓:彎曲,引申為屈服。受到無數挫折都不屈服、動搖。形容意志堅強,品節(jié)剛毅。
出處 東漢·蔡邕《太尉橋玄碑》:“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之風。”
橋玄字公祖,東漢末年梁國睢陽人,出生于官宦世家,從小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才能。橋玄長大后,看問題高明獨特,是大家公認的雄杰之士。他性情剛直,疾惡如仇,曾揭發(fā)陳國國相羊昌的惡行,處死了貪贓枉法的上令皇甫禎。他還上書漢靈帝,彈劾太中大夫蓋升搜刮民財。
有一次橋玄的小兒子被一群強盜綁架,強盜們以此為條件進行勒索。守備官員陽球得到消息后立刻派兵救援。官兵雖然將強盜團團圍住,卻因為害怕強盜傷害橋玄的兒子而不敢有進一步的行動。橋玄知道后非常生氣,他說:“強盜們目無法紀。你們怎么可以為了我的兒子而放縱他們呢?”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后來強盜被捕獲,但橋玄的小兒子也被強盜殺害。
由于橋玄敢于和惡勢力對抗,極受當時之人的敬重。大文學家蔡邕為他寫碑時,稱贊他“有百折不撓、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的高尚品格。
近義 不屈不撓
反義 知難而退
例句
我們百折不撓,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終于趕走了侵略者,贏得了國家和民族的獨立。
上一篇:《白駒過隙》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下一篇:《蓋棺論定,入土為安》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