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李戴》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張冠李戴的拼音:zhānɡ ɡuān lǐ dài
解釋 冠:帽子。把姓張之人的帽子戴到姓李之人的頭上。比喻認錯了對象或弄錯了事實。
出處 明·錢希言《戲瑕》卷三:“張公帽兒李公戴。”
明代文人錢希言在其著述《戲瑕》卷三“張公吃酒李公醉”條下記載了這條成語的來源和演變。唐代武則天時,民間有“張公吃酒李公醉”的歌謠。張公即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他們是武則天的寵臣,專權跋扈,朝廷百官無不害怕,甚至武則天的侄子也都爭相巴結他們。武則天晚年,朝政也多由他們兄弟專擅。李公即后來的唐中宗李顯。張氏兄弟深得恩寵,花天酒地,李顯當時作為太子只能裝糊涂,才能保全自己的地位。所以老百姓就用此歌謠諷刺張氏兄弟受寵而李顯裝糊涂的荒唐現實。到宋代由此又演變出了“張公帽兒李公戴”以及“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等諺語,表示弄錯了對象或事實。
例句
上一篇:《引商刻羽,戛玉敲冰》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下一篇:《張陳兇終,蕭朱隙末》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