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叛親離》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眾叛親離的拼音:zhònɡ pàn qīn lí
解釋 眾人反對,親信背離。形容處境十分孤立。
出處 《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莊公很喜愛小兒子州吁,因為州吁是自己非常寵愛的小妾生的。衛莊公對州吁的錯誤一味縱容而不加制止。莊公死后,州吁同父異母的哥哥繼承了王位,即為衛桓公。后來州吁殺掉衛桓公,篡奪了王位。
后來州吁殺掉衛桓公,篡奪了王位。魯國國君聽說了這事,就問大臣眾仲:“州吁能成功嗎?”眾仲回答說:“只聽說用德行安定百姓,沒聽說用禍亂安定百姓的。用禍亂,就如同要理出亂絲的頭緒,反而會弄得更加紛亂。州吁這個人,依仗武力而安于殘忍。依仗武力就沒有大眾,安于殘忍就沒有親信。大家背叛,親信離開,就難以成功了。軍事就像火一樣,不去制止就會焚燒自己。州吁殺了他的國君,又暴虐地驅使百姓,不致力于建立德政,反而想通過禍亂來取得成功,就一定不能免于禍患。”
后來衛國大臣石碏設計將州吁騙到陳國,說服陳國國君將其抓住,交由衛國處理。衛國派去大臣,將州吁殺死在了陳國。
例句
失道者必然眾叛親離。
上一篇:《以鄰為壑》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下一篇:《伯俞泣杖,王祥臥冰》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