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奉獻(devotion),是一種舍己利人的高尚情操。奉獻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奉獻,是一種道德情操;奉獻,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奉獻,還可以是一種崇高的理想。
[析題]奉獻,是心靈深處涌現的一種美麗;奉獻,是一種偉大而又無私的精神。具體來說,奉獻作為一種精神,表現為舍棄個人的私利,換取他人的利益。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不同時期,無數仁人志士以他們的奮斗實踐,鑄就了富有時代特色的奉獻精神。1998年抗擊洪魔、2003年抗擊 “非典”,一大批平凡的人成為為人民奉獻的英雄人物。這些英雄人物舍棄 “小家”,顧全 “大家”,用汗水、心血乃至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奉獻之歌。
奉獻,既表現為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氣概,也表現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默默無聞的蠟燭精神。奉獻精神,體現在愛崗敬業和為人民服務的各種活動中。奉獻,作為個人對于社會的饋贈,不管以何種形式出現,它永遠都是社會得以進步的最偉大能源。
[溫馨提示]無論從哪一方面展開,都要突出 “舍棄私利,貢獻他人” 的精神內涵。同時還要注意,奉獻并不是一味的不求回報的付出。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地為他人奉獻,他人也無時無刻不在為你奉獻。
思路導引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奉獻精神體現在各種不同的活動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無私貢獻是一種奉獻;愛崗敬業、忠于職守是一種奉獻;義務勞動、助人為樂是一種奉獻;一個微笑、一句問候、一個為他人的祈禱,也是一種奉獻。不同形式的奉獻,只要體現了 “不計回報”,“甘心情愿地為他人、為社會盡力付出” 的本質特征,都是可挖掘的素材。
奉獻,在我們的社會中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從物質層面來說,奉獻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正是因為有了每一個公民自覺的奉獻,我們的社會才能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才能不斷地發展和進步。從精神層面來說,奉獻精神不僅是一個民族凝聚力量不可缺少的源泉,也是國家繁榮、民族振興的強大動力。一個民族只有具備了奉獻精神,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
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奉獻呢?奉獻并非要求人們不要個人利益,也不是要求人們完全放棄和無謂地犧牲個人利益,而是強調個人利益服從社會整體利益,要求人們自覺地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為國家和人民作貢獻。
奉獻不僅是我們生活的信念,更是我們生活的一種責任。在對他人的奉獻與幫助中,我們自己也會收獲別人的奉獻與回贈。我們的社會,因為有了奉獻,變得更和諧、更溫暖。
論點集錦
1.奉獻是指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或生命獻給祖國、人民或事業。
2.奉獻者付出的是青春、汗水、熱情,是一種無私的愛心,甚至是無價的生命。
3.奉獻是對私欲的否定。
4.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
5.奉獻者收獲的是他人的尊敬和愛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長。
6.奉獻是競爭機制的補充和完善。
7.為偉大事業而獻身者,其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可能很短,社會學意義上的生命卻很長。
8.奉獻精神來自崇高的理想。
9.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10.奉獻要從身邊事做起。
論據超市
[理論論據]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 (三國)諸葛亮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 (唐)李商隱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宋)范仲淹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 陶行知
※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
—— 焦裕祿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 雷鋒
※當我們為了公眾的幸福而蔑視辛勞、危險和死亡時,當我們為了國家的利益獻出生命從而使生命變得崇高時,辛勞、危險,還有死亡本身便都會顯得美好而動人。
—— 〔英國〕休謨
※能將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記憶中,生命仿佛就加長了一些。
—— 〔法國〕孟德斯鳩
※無用的生命只是早的死亡。
—— 〔德國〕歌德
※*幸福在于為別人而生活。
—— 〔俄國〕列夫·托爾斯泰
※*要記得,永遠要愉快地多給別人,少從別人那里拿取。
—— 〔蘇聯〕高爾基
[事實論據]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
在舜帝時代,黃河流域洪水泛濫,人民深受其害。舜帝派鯀治水無成,又派禹繼父業治水。當時禹剛剛結婚,他離家外出,帶領民工溝通九河,用了八年時間,終于制服了洪水。禹在治水過程中公而忘私,三次路過家門,也不進去看一看。他把天下有人淹死看成是自己沒有盡到責任,這種克己奉公的精神,一直受到后人的稱贊。
流芳千古的諸葛亮
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諸葛亮是一個博學多才、足智多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最受人敬仰的,是他那種為蜀國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的獻身精神。他出山輔佐劉備后,運籌帷幄,事必躬親,南征北戰,為蜀漢立下了不朽功勛,為四川人民辦了許多好事。后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伐魏途中,時年54歲。他那種只求奉獻,不求索取的精神堪為后世楷模。
做 “仆人” 的縣令
石家紹為清代南昌縣令,勤于政事,常到深夜還不休息。當時南昌地方受災嚴重,家紹設棚煮粥以濟災民。主持人按慣例準備了3 000人的食粥,卻不料災民增至5 000人,人多粥少,群情激奮。石家紹向災民保證:“大家暫請回去。明天來,一定讓你們每個人都有粥吃?!?災民們一齊下跪,稱他為 “石爹爹” (江西人稱父親為爹爹)。石家紹激動地說:“好的官吏,是人民的父母;壞的官吏,是人民的盜賊。做人民的父母,我不能做到;做人民的盜賊,我不敢。我就做人民的仆人吧!”
被挽救的文物
1961年的一天,鄧拓在榮寶齋看到一幅瀟湘竹石圖卷,畫末題有 “軾為莘老作” 五字。這幅畫是一位四川老人的祖傳珍寶,說出自蘇東坡的手筆。可經有關專家鑒定,認為不是東坡的真跡,因此國家收藏部門沒有收藏。
為了不使國家文物流失,鄧拓同志把自己收藏的畫賣給店里,湊足上萬元錢,把那幅古畫買了下來。他從故宮藏畫的記錄中,查出了這幅畫的有關記載,逐字逐句與畫面核對,經過半年的精心研究,他終于作出結論:瀟湘竹石圖確是蘇東坡的真跡。一幅將近千年的珍貴作品,輾轉流傳,終于被鄧拓搶救保存下來。
1964年,鄧拓將個人所收藏的最好古畫154件無償地捐贈給中國美術館,包括他花萬元巨款收購,并積半年辛勞鑒定的那幅古畫。
邵逸夫的慷慨
邵逸夫是香港影視富豪,資產超過120億港元,名列香港十大超級富豪榜。但他樂善好施,熱心公益,飲譽海內外。據統計,1985年以來,他為公益事業大解善囊,到1996年已捐贈10億元。其中,他為我國內地80多所大學和160所中小學捐贈了236個項目,總數高達8億元之多。他說:“內地與外國不同,教育不普及,很多人想讀書沒有好的先生。我同北京的教育部門商量過,主要捐贈給北京、東北、華中、華東、西南、西北的師范大學……一個先生可以教50名學生,10個先生可以教500名學生,這樣的作用就大了?!?
*不同的奉獻
豬向牛抱怨它不受人們的歡迎:“人們經常提及你的善良和你那仁慈的目光。確實,你給予了人們牛奶和奶油,但我給予人類的更多,我奉獻給人類熏肉和火腿,但是,人們還是不喜歡我,為什么?”
牛想了想說:“也許是因為我是在生前奉獻的。”
為真理而獻身
歷史上因獻身科學、堅持真理而獻身的科學家有很多。
科學家布魯諾曾因傳播哥白尼的 “日心說” 而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
古羅馬女數學家希帕蒂婭因協助父親完成了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的修訂與評注,譽滿天下。公元391年,羅馬皇帝下令禁止異教,不準傳播數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希帕蒂婭置之不理。一天,一群暴徒奉主教之命,攔住了希帕蒂婭,他們拔她的頭發,割她身上的肉,并在街頭架起大火,問她:“你要數學,還是要命?” 希帕蒂婭冷靜地回答:“數學?!?最后,她被投入了火中。
偉大的護士——南丁格爾
19世紀中葉的英國,護士地位低下,從事這一行者皆為窮家女孩。出身名門的南丁格爾決心以身作則,改變護理工作極不科學的現狀,自愿當了一名護士。
當時,英、俄正在克里米亞開戰,南丁格爾親自奔赴前線。在她到來之前,傷員吃著發霉的面包,穿著血跡斑斑的衣褲,醫護工作十分惡劣。她來后,替傷員一一清洗、消毒、包扎,按時換藥,改善伙食。每天晚上,她都要提一盞油燈,在四公里的巡診線上,挨個查看傷員病情,給傷員唱歌,送去安撫和愛心。為此,她經常工作20小時以上,累得頭發掉光仍堅持不懈。由于她的努力,傷員的死亡率從60%降為0.3%。后來,直到最后一名戰士離開戰場,她才回到家鄉。
回國后,她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護士學校,并著書立說,為現代護理學的創立做出了驚人貢獻。
有鑒于此,世界紅十字會在她逝世后,將她的生日——5月12日定為 “國際護士節”。英國人民為她立起了手持油燈的巨型銅像,提燈女郎南丁格爾被稱為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女人。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奉獻精神。奉獻是一種真誠自愿的付出行為,是一種純潔無瑕的至高精神境界。奉獻是愛心的流露、善意的升華、美德的弘揚。請以 “奉獻” 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字數不少于800字。
[實戰演示]
精彩范文
童 心 夢
奉獻是用愛心鑄成的一道彩虹,五顏六色,清新飄逸,帶給人們溫馨與快樂。真誠的夢也是在奉獻的呵護下萌芽生長的。完美無瑕水晶般的童心完全是用奉獻裝滿的,他們沒有任何的私心,面對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會不假思索地伸出友誼援助之手。相反,一顆經歷了風霜雪雨的成年人的心,有時竟沒有冶煉到童心般的純潔程度。
有一則寓言,豬向牛抱怨它不受人們的歡迎:“人們經常提及你的善良和你那仁慈的目光。確實,你給予了人們牛奶和奶油,但我給予人類的更多,我奉獻給人類熏肉和火腿,但是,人們還是不喜歡我,為什么?” 牛想了想說:“也許是因為我是在生前奉獻的?!?其實,語言中提到的奉獻焦點是徹底與不徹底的問題。牛是徹底的、真誠的奉獻,遠遠超出了它向人類索取的東西;而豬只是在索取后做了一點本職的貢獻,怪不得人們不喜歡它。
這樣看來,童心的夢是最真摯,最美麗的;童心的奉獻是最徹底,最完全的。在紛繁蕪雜的社會中,許多人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趨于淡薄,親朋好友間的距離不斷疏遠。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 “奉獻”,此時幾乎杳無蹤影。所謂 “奉獻” 、 “人生價值” 之類的東西也只是喊口號而已。
然而,奉獻的火焰并沒有熄滅。在社會的每個角落里,一顆顆童心在呼喚。他們舉起搖擺著的雙手在擦洗人們心靈的塵埃,夢想著奉獻再回到身邊。奉獻需要付出,自私的人永遠不懂奉獻。正因為童心沒有被自私的蛀蟲侵蝕,還是 “人之初,性本善” 的給予,所以,我呼喚童心,讓世界充滿愛心,讓奉獻的人受到尊敬,讓奉獻精神流芳千古。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幸福在于為別人而生活?!?高爾基也曾說過:“要記得,永遠要愉快地多給別人,少從別人那里拿取?!?牛給予人們那么多,依然默默無聞,不求人們回報它什么。豬在生前沒有什么大貢獻,卻還抱怨人們不喜歡它。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是人們不同社會屬性的反映。
當然,童心既需要付出,又需要給予。他們雖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奉獻,但無形中比成年人做得還好。幼稚的童心不懂得如何去戰勝 “愛的荒原”,如何讓死神望而生畏,迷惑的雙眼還看不清眼前的朦朧,潛意識中會由著性子去做,原來自己正在做最徹底的奉獻。
社會需要奉獻來充實,這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大家庭,否則物質文明再發達也無濟于事,始終彌補不了精神文明的缺陷。
永遠的童心夢,永遠的奉獻。
經典點評
追求奉獻還是索取,這是人生價值高低的分水嶺。古今中外許多偉人英雄,他們生前無私奉獻,為人類社會建立了不朽的功勛。人民把他們刻在心里,千古流芳。同樣,更多的是推動社會前進的、辛勤勞作的、像牛一樣的普通人民,他們一生任勞任怨,默默奉獻,不求名利。他們平凡而偉大,吃的是草,流出來的是血和牛奶,他們更值得歌頌、贊美。
本文作者結合材料,聯系生活實際,贊美童心中的真善,指責成人中的劣跡,緊扣論題,立意新穎。行文運用類比聯想,把牛的奉獻精神與稚嫩純潔的童心夢聯系起來,論說奉獻精神的偉大與崇高,感召著讀者的心靈。本文以真摯的情感、流暢的語言贊美了奉獻。
[實戰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堅持》作文論點論據論證
下一篇:《學習》作文論點論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