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寵若驚
【釋義】指突然受到過分的賞識,而又高興,又不安。
【出處】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盧承慶傳》。
當時有一個負責運糧的官員,由于糧船沉沒的事故,曾經受過處罰。盧承慶給他考績的時候,因此把他評了個“中下”,并且通知他本人。
那人沒有意見,也沒有任何疑懼的表情,于是就這么定了。盧承慶繼而一想:“糧船沉沒,不是他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個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評為‘中下’恐怕不合適。”考慮之后,決定改評為“中中”,并且再通知他本人。
那人也沒有意見,既不說一句虛偽客套的話,又沒有什么激動的神色。盧承慶見他這樣,非常稱贊,說道:“好,寵辱不驚,難得難得!”隨即又把他改評為“中上”。
《老子》上篇《道經》十三章說:“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又說:“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形容驟然被寵,喜極而驚,因此就叫作“被寵若驚”。后來一般都說作“受寵若驚”。
上一篇:《取長補短》釋義與出處
下一篇:《口若懸河》釋義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