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秦鏡高懸》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秦鏡高懸:qín jìng gāo xuán
詞源: 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三:“有方鏡, 廣四尺, 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來照之, 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 則見腸胃五臟, 歷然無硋(礙)。人有疾病在內, 則掩心而照之,則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詞由:傳說秦朝的咸陽宮中,有一面方鏡,十分神奇。這鏡子,寬四尺,高五尺九寸,正反面都很明亮。人直立著照鏡,里面的人影卻是倒著的。如果有人按著胸口來照,里面的五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有人體內有病,可以照見病在什么地方。如果有人心邪意歹,一照也可以看出來。據說秦始皇就常常利用這面鏡子,考察宮中的妃嬪、侍衛(wèi)等人是否忠貞,倘若發(fā)現膽顫心驚的,就立即逮捕殺頭。
詞義:秦朝王宮里高掛著的一面鏡子。懸:掛。后用來頌揚善于明察是非、斷案公正無私的官員。亦作“明鏡高懸”。
書證:元·關漢卿《望江亭·四》:“今日個幸對清官,明鏡高懸。”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負屈寒儒,得遇秦廷朗鏡;行兇詭計,難逃蕭相明條。”
上一篇:成語《秋風過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積不相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