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積不相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積不相能:jī bù xiāng néng
詞源: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范鞅以其亡也怨欒氏, 故與欒盈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
詞由: 這是說的春秋時期晉國公卿之間明爭暗斗的事。欒氏和范氏,都是晉國的六大公卿之一, 兩姓雖有姻緣關系, 在政治上的分岐卻不能因此而消除, 相反卻被政治斗爭利用了。欒桓子娶了范宣子的女兒為妻, 生了個兒子, 就是欒盈。欒盈和范宣子的兒子范鞅一同為晉的公族大夫, 但是兩個人合不來, 總是疙疙瘩瘩的。為什么呢? 因為范靼在公元前559年時, 被欒桓子逼迫得逃到秦國去過。欒盈的母親就利用兩人之間的不合, 挑起兩人的爭斗, 遮掩自己的丑事。欒桓子死后, 她就和欒氏的家宰通奸。欒盈看到母親做這樣的丑事, 心里當然不滿。她怕欒盈懲處, 于是就去對范鞅說欒盈將要謀害范氏。范宣子本來就對欒盈有戒心, 聽到自己的女兒又是欒盈的母親這樣說, 當然就相信了, 于是就派人去把欒盈趕走, 欒盈只好逃到楚國去了。
詞義: 雙方一直不和善, 合不來。積: 積久而成的; 不相能: 不能共處; 能: 親善。
書證: 《后漢書·吳漢傳》:“初, 其妻知光武不平之, 常戒躬曰:‘子與劉公積不相能, 而信其虛談, 不為之備, 終受制矣。’”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云蘿公主》: “家人識袁,行牒追捕。鄰院屠氏, 與生家積不相能; 因其土木大興, 陰懷疑忌。”
上一篇:成語《秦鏡高懸》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稱心如意》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