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守身如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守身如玉:shǒu shēn rú yù
詞源:《孟子·婁離上》:“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詞由:孟子說:“我們應該事奉的大事是什么呢?事奉父母是頭等重要的事。而事奉父母最要緊的是什么呢?當然是保持自身的節操了。能注意保持自身的節操,被公認為孝順父母的人,我是聽說的。而不注意保持自身的節操,反被稱為孝順父母的人,我沒有聽說過。曾子事奉他的父親曾皙,每餐必定有酒有肉,收拾碗筷時,還要問父親想吃點別的什么。如果他的父親說還有魚嗎,曾子一定會說有的。曾皙死了,曾元事奉他的父親曾子,每餐也必定有酒有肉,可是收拾碗筷時,從來不問曾子還想吃點什么。有時曾子問還有魚嗎?曾元就回答沒有了。事奉父母能象曾子這樣就好了,而不能象曾元那樣。”
詞義:保持自身的節操,使之象玉石一樣潔白無瑕。
書證: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二回:“但其中十個人里,一定總有一兩個守身如玉,始終不移的。”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六回:“他從此能守身如玉起來,好好的調理兩個月后,再行決定。”
上一篇:成語《孤家寡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安然無恙》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