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百折不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百折不撓:bǎi zhé bù náo
詞源:漢·蔡邕《太尉喬玄碑》:“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詞由:從前有個名叫橋玄的人,為人正直,性格剛強。有一天,他生病在家,臥床不起。一伙強盜手執大刀,捆綁著他的兒子走進來,對著橋玄吼道:“趕快拿出錢來,不然我就當著你的面,把你兒子劈成兩段。”面對強盜的威脅,橋玄毫不屈服。過了一會兒,當時武官陽球得到消息,帶領一隊官兵趕到橋家。陽球因怕強盜殺害橋玄的兒子,不敢下手。橋玄見此情形,大聲喊道:“趕快捉拿強盜,難道怕傷我的兒子的性命就放走壞人嗎?”陽球聽了,奮力上前捉拿強盜。可官兵尚未近身,橋玄兒子就被強盜殺害了。橋玄這種在盜賊威逼下不屈服的精神為后人所稱道。后來蔡邕在《太尉橋玄碑》中寫道:“橋玄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詞義:不管經受多少挫折,也決不屈服。折:挫折;撓:彎曲。形容意志堅強。亦作“百折不回”。
書證: 清·姚瑩 《復楊君論詩文書》:“耿耿自矢, 百折不回。” 老舍《青年作家應有的修養》:“我們應該是擁護真理, 從斗爭中尋求真理的百折不撓的戰士, 以文藝作品鼓動人民的革命斗爭的熱情, 而不是為個人的名利, 仗著一些技巧, 寫些可有可無的東西。”黎汝清 《萬山紅遍》:“郝大成百折不撓, 具有不找到這條道路死不瞑目的決心,……”
上一篇:成語《白虹貫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相得益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