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的解釋|僧的意思|“僧”字的基本解釋
“僧”是一個形聲字,左邊的“單立人”是形旁,表明這個字的本義是人當(dāng)中的一類;右邊的“曾”字是它的聲旁,標(biāo)明這個字的讀音。
印度的古代書面語被稱為梵語。在梵語中,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被稱為“僧伽”,這是對梵語的音譯;意譯就是“和合”或者“眾”。僧人的通俗稱呼為“和尚”,大概就來源于此。在佛教中,四個以上出家人結(jié)合在一處,叫作“僧伽”,就是僧團的意思,后來泛指單個的出家人。“僧”字是專門為翻譯梵語而造的。
根據(jù)《魏書·釋老志》的記載,凡是奉行佛教的人,都要剃掉胡須和頭發(fā),離開自己的家庭,遵守佛門的規(guī)矩,大家住在一起,拋棄一切私心雜念,專心誦讀佛教經(jīng)典,靠施舍維持生活。
中國原來并沒有佛教,當(dāng)然也沒有僧人。明代學(xué)者郎瑛在《七修類稿》一書中說:漢明帝聽說西方的天竺國有一種名稱叫“僧”的人,天竺國就是古代的印度。這種僧人很有本事,能夠知道過去和未來的事。于是漢明帝就派遣蔡愔(yīn)等人出使印度,去訪求僧人。蔡愔在印度邀請了一個叫“摩騰”的僧人到漢朝,這是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開始。后來,陽城侯劉峻等人也要求出家去做和尚,得到了皇帝的允許,這是中國有僧人的開始。
隨著佛教的深入傳播,僧人也就越來越多。東晉列國時期的后秦首先設(shè)立了管理僧人的官,叫做“僧正”,級別相當(dāng)于部長,第一任僧正是后秦有名的道磬法師。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傳播盛極一時。唐代大詩人杜牧在《江南春》一詩中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是對當(dāng)時佛教盛行的真實寫照。僧人的床叫做“禪床”;僧人用的手杖叫“禪杖”,它是僧人坐禪欲睡時,用來使驚醒的竹杖;僧人對教義的領(lǐng)悟叫“禪悟”;僧人參禪禮佛的處所叫“禪堂”;僧人居住的房屋叫“禪房”。“僧多粥少”比喻人多東西少,不夠分配。
在僧人的頭頂上用香火頭燒出一個一個的疤痕,通俗的叫法是“燒香疤”,佛家的術(shù)語叫“爇(ruò)頂”。這是佛教徒表示虔誠信佛的一種方式。所燒的疤痕越多,表示越虔誠。通常有一點、兩點、三點、六點、九點,也有多到十二點的。這種表示虔誠信佛的方式在唐宋時期還沒有見到。東渡日本的唐代高僧鑒真大師的頭頂上就沒有燒香疤的痕跡,以西天取經(jīng)而聲名顯赫的唐玄奘頭頂上也沒有燒香疤。據(jù)學(xué)者們研究,“爇頂”方式的普遍流行,大約是在元代。據(jù)說元代的志德法師,要求他的弟子必須都要燒香疤,作為獻身佛門的標(biāo)志和誓言。
唐朝是詩歌繁榮的時代,不但科舉考試要作詩,日常生活也要作詩,不但讀書人會作詩,僧人也會作詩。據(jù)學(xué)者們考證,《全唐詩》收入的詩人中,就有115個是僧人,《全唐詩》所收入的詩作,就有2800多首是僧人所作。其人數(shù)和作品之多,確是空前絕后。所以,唐代詩人劉禹錫把這些作詩的僧人稱作“詩僧”。在唐代的詩人中,除了詩僧之外,還有一批“準(zhǔn)詩僧”。這些人從小就進入了佛門,接受佛學(xué)的教育,可以說是標(biāo)準(zhǔn)的僧人。但是,他們?nèi)棠筒蛔》痖T的寂寞生活,更經(jīng)不起高官厚祿和世俗生活的引誘,半路還俗,像著名的詩人賈島就是個“準(zhǔn)詩僧”。到了宋代,佛教就不像唐代那樣興盛了。人們對佛教的態(tài)度也遠不如唐代那樣恭敬了。
上一篇:令的解釋|令的意思|“令”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盧的解釋|盧的意思|“盧”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