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枉尺直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枉尺直尋:wǎng chǐ zhí xún
詞源:《孟子·滕文公下》:“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
詞由:孟子是春秋時(shí)的大學(xué)問家,大思想家,身懷治國(guó)之道。一天,學(xué)生陳代勸孟子說:“老師一直不肯去見諸侯,我看似乎未免太拘小節(jié)了。現(xiàn)在如去一見,大就可以王天下,小就可以霸一國(guó);而且《志》書上也說:‘屈了自己一尺,便可以伸直八尺;’失的少,得的多,似乎可以做得的。”孟子回答說:“從前齊景公打獵,用了招請(qǐng)大夫的旌旗去招那看守園囿的虞人;那虞人竟然不肯來,齊景公大怒,要?dú)⑺浪麄儭?鬃臃Q贊虞人說,有志者但愿死在溝壑,有勇者總想殺死敵手。孔子拿志士勇士來比虞人的用意何在呢?無非是說虞人能堅(jiān)持道理。我現(xiàn)在若是不等諸侯來招,自己主動(dòng)去求見,這是不合道理的。而且,那屈了一尺,伸直八尺的話,純粹是為了利。如果為了利,那么即使屈了八尺伸直一尺,只要有利,也可以去做嗎?”孟子終究沒有接受陳代的勸說,去求見諸侯。
詞義:屈了一尺,可以伸直八尺。枉:彎曲;直:伸直;尋:八尺,古度量單位。比喻小處委屈一點(diǎn),就能得到大的好處。
書證:《后漢書·張衡傳》:“枉尺直尋,議者譏之,盈欲虧志,孰云非羞?”《晉書·戴逵傳》:“荀迷擬之然后動(dòng),議之然后言,固當(dāng)先辨其趣舍之極,求其用心之本,識(shí)其枉尺直尋之旨,采其被褐懷玉之由。”
上一篇:成語《李郭同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枯木朽株》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