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己饑己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己饑己溺:jǐ jī jǐ nì
詞源:《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其急也。”
詞由:傳說上古時代,后稷善于耕種,為唐堯當政的“農師”,稷小時候就喜愛農事,常把野生的麥、谷、大豆、高梁等種子收集起來種在田里。成人后, 還利用木材和石片等制作農具。他在任“農師”時, 大力普及耕種知識, 傳授耕種方法。人們十分愛戴他, 死后把他奉為 “谷神”,立祠祭祀。
那時,還有一個人叫禹,他受舜的委派負責治水。禹奔走各地,發動群眾,鑿山開河,大興水利, 一而疏泄洪水,一面救濟災民,歷經十三年的艱苦奮斗, 才克服了這次接連二十余年的大水災,他受人們的崇敬,立了禹廟紀念他。因此到了戰國時代, 孟柯稱贊稷和禹時說:“禹認為天下有人溺在水里, 是由于自己任務沒有完成, 因此害得他們溺在水里的; 稷認為天下有人挨餓, 是由于自己工作沒有做好, 因此害得他們挨餓的。他們能夠把群眾遭受的苦難, 看作是由于自己沒有盡到責任所致。所以他們自覺地感到這樣的著急。這種“急群眾之所急”的精神, 叫己饑己溺。
詞義: 別人挨餓、落水就象自己挨餓、落水一樣。比喻對別人的痛苦深表同情, 并將解除別人的痛苦引為己任。
書證: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六十回:“前回一個大善士,專誠到揚州去勸捐, 做得那種痌瘝,愁眉苦目的樣子, 真正有 ‘己饑己溺’的精神。被述農譏誚了兩句。”
上一篇:成語《左提右挈》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幸災樂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