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勢如破竹》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勢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
詞源:《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后,皆迎刃而解。”
詞由:晉武帝司馬炎一心想滅掉吳國和蜀國,一統天下。有一天,晉武帝召集文武大臣,商量討伐吳國的大事。大臣們有的認為吳國國力強大,且經營了多年,不易一下子打敗它,還是謹慎一點,不可貿然出兵;有的認為眼下正是雨季,河水泛濫,不便行軍打仗;還有的認為夏天天氣炎熱, 恐將士染病, 無法作戰, 還是待到明年春天再出兵。唯有尚書杜預表示堅決反對。他分析說: “如今我軍的兵威已經大振, 現在如果全線出擊, 其形勢就象用刀破竹子一樣來得容易。”晉武帝決定按杜預的意見行事, 拜杜預為鎮南將軍, 興兵伐吳。杜預的部隊所經過的城池, 無一不被擊破; 出兵不到十天, 就占領了長江上游許多城池。杜預以摧枯拉朽之勢, 一舉攻占了吳國。
詞義: 氣勢象劈竹子一樣。勢: 氣勢。比喻節節勝利, 毫無阻礙地進軍。亦作“破竹之勢”。
書證: 宋·王楙《野客叢書·韓信之幸》: “其后以之取燕, 以之拔齊,勢如破竹, 皆迎刃而解者。”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九回:“關勝等眾, 乘勝長驅, 勢如破竹, 又克了太谷縣, 殺了守城將佐, 其余牙將軍兵, 降者無算。”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我軍以破竹之勢進軍武昌, 今聞已進展到離武昌城僅中國里百五十里之地。”蔣和森《風蕭蕭》:“我本來一路勢如破竹,可恨前鋒無能, 使我不能大獲全勝。”
上一篇:成語《動輒得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北轅適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