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二桃殺三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二桃殺三士:èr táo shā sān shì
詞源: 《晏子春秋·諫下》: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事景公, 以勇力搏虎。聞晏子過而趨, 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見公曰:‘……此危國之器也, 不若去之。’……因請公使人少饋之二桃, 曰:‘三子何不計功而食桃?’……公孫接、田開疆曰:‘吾勇不子若, 功不予逮, 取桃不讓是貪也, 然而不死無勇也。’皆反其桃挈領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獨生之, 不仁, 恥人以言, 而夸其聲, 不義; 恨乎所行, 不死無勇。……’亦反其桃挈領而死。”
詞由: 春秋時代的齊國, 有三個勇士, 名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都力大藝精, 立過許多大功,但都性情剛烈,不好駕馭。有一次,相國晏子從他們身旁經過, 三個人都不理睬他。晏子大為不滿,就去對齊景公說:“這三個人自恃有功, 目中無人,如果不及時把他們除掉,將會給我國帶來很大禍害的。”齊景公問晏子:“有什么辦法除掉他們。”晏子說:“你賞賜他們兩個桃子, 要他們論功吃桃。”公孫接先談自己的功勞。拿了一個桃子; 田開疆也說了自己的功勞, 拿了第二個桃子。古冶子覺得自己的功勞比他倆大得多, 卻沒有得到桃子是奇恥大辱,于是拔劍而起,要他倆把桃子放下。公孫接、田開疆認為功勞是沒有古冶子大, 拿了桃子真羞慚, 于是就拔劍自殺了。古冶子見二位勇士死了, 也十分惱恨自己的行為不仁不義, 如果我不敢死, 就是怯懦。于是, 也拔劍自殺了。
詞義: 用兩個桃子殺了三個勇士。后來比喻用陰謀手段借刀殺人。
書證: 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讒言, 二桃殺三士。”李白《懼讒》:“二桃殺三士, 詎假劍如霜!”
上一篇:成語《習慣成自然》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五十步笑百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