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銷聲匿跡》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銷聲匿跡:xiāo shēng nì jī
詞源:唐·柳宗元《謝襄陽李夷簡尚書委曲撫問啟》:“某負罪淪伏,聲銷跡滅,固世俗之所棄,親人之所遺,敢希大賢,曲見存念。是以展轉歔欷,晝詠宵興,愿為廝役,以報恩遇。”
詞由: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時,禮部尚書李夷簡從襄陽寫了封信給他,表示撫問。他非常感激,因而寫了回信表示謝意。信中說:我擔負罪名被貶到這僻壤地方來,世人不會想起我的名字、關心我的行動了。我被世俗唾棄、親友遺忘的時刻,忽然接到你的來信,我心潮翻滾,對你真是感激涕零,白天詠嘆,夜里興奮。我愿為你效犬馬之勞,以報答你的知遇之恩。
詞義:消失了聲音,隱沒了蹤跡;即不出聲,不露面。銷:通“消”,消失;匿:隱藏、隱蔽。形容在公開場面不出現或聲名消失。亦作“銷聲斂跡”。
書證: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八回:“他生平最是趨炎附勢的,如何肯銷聲匿跡。”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宗小子藥妖》:“唐世長安有宗小子者,解黃白之術,……亦到錦江,然畏穎川知之,遂旅游資中郡,銷聲匿跡, 唯恐人知。”
上一篇:成語《鐘鳴漏盡》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錐處囊中》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