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挾山超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挾山超海:xié shān chāo hǎi
詞源:《孟子·梁惠王上》:“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詞由:有一次,齊宣王要求孟子講講齊桓公、晉文公的事。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沒講過桓、文的事,我也沒聽過,我可以講講怎樣做一個王天下的君王。”齊宣王說:“要怎樣才能做一個王天下的君王呢?”孟子說:“保護人民。有些君王對這一點,不是不能做,而是不肯做。”齊宣王問:“不能做和不肯做怎樣區別呢?”孟子說:“譬如要一個人挾持著泰山跳過北海,這是不能做,要一個人為長者折一根樹枝,他不做,就是不肯做。有些君王做保護人民的事,不是象挾持著泰山跳過北海那樣的不能,而是象折一根樹枝那樣不肯做。”
詞義:夾著泰山跨過北海去。挾:挾持,夾著;超:超越,跨過。比喻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書證: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拿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挾山超海之意氣,能乎不能?”
上一篇:成語《指天畫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捷足先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