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勃然大怒》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勃然大怒:bó rán dà nù
詞源: 《孟子·萬章下》:“ (孟子)曰:‘君有大過則諫, 反復(fù)之而不聽, 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
詞由: 有一次, 齊宣王召見孟子,問他應(yīng)選擇怎樣的人為卿相才合適。孟子回答道:“在為卿相的人選中, 既有您同姓的貴戚, 又有一般的外姓人, 不知大王問的是哪一種?”齊宣王說:“如果選用同姓貴戚, 應(yīng)該是怎樣的人呢?”孟子說:“國君有大的過失,就該去勸諫, 一次不聽, 就再勸, 如反復(fù)勸諫, 還是不聽, 就得免去這國君的王位,另立賢主。”齊宣王聽了這話, 驚得臉上忽然變了顏色。孟子解釋說:“請大王不要詫異, 王既然問了臣, 臣不敢不直說。”齊宣王定了定神, 又接著問道:“如果選用外姓人, 應(yīng)該是怎樣的人呢?”孟子說:“國君有了過失, 就應(yīng)勸諫。如果自己反復(fù)勸諫, 國君還是不聽, 就告辭歸去。……選擇卿相, 就應(yīng)該選擇這樣忠誠正直的人啊!”
詞義: 突然變了臉色, 顯得異常憤怒。勃然: 因生氣或驚慌而變了臉色的樣子。
書證: 《漢書·谷永傳》:“是故皇天勃然發(fā)怒, 甲已之間, 暴風(fēng)三溱,拔樹折木。”明·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三回:“晉文公在半途,聞鄭國遣使復(fù)通款于楚, 勃然大怒,便欲移兵伐鄭。”明·羅貫中 《三國演義》 第二十九回:“孫策見官民俱羅拜于水中, 不顧衣服, 乃勃然大怒。”
上一篇:成語《助桀為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卓爾不群》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