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草木皆兵》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草木皆兵:cǎo mù jiē bīng
詞源:《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勍(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詞由:公元383年,統一了北部中國的秦王苻堅,率領號稱百萬大軍攻打東晉。東晉王朝派謝石、謝玄帶領八萬軍隊前去抵抗。苻堅的先鋒部隊二十五萬,在壽春被謝玄用奇兵擊潰,殺死苻堅的大將梁成。苻堅和他的弟弟苻融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陣列嚴整,士氣很高,似有銳不可當之勢;又看看北面的八公山上,把草木都看成是人,認為有大軍埋伏在那里。苻堅回過頭對苻融說:“這是強勁的敵人啊,怎么能說晉軍少呢:“說著,臉上浮現出失算、恐懼的神情。
詞義:把山上的草木都認作是敵人軍隊部署在那里。形容心里極度的疑懼、惶恐,神經過敏,發生錯覺。書證: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九回:“這一天大家都是驚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無動靜。”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五回:“大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感。”
上一篇:成語《苛政猛于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荒誕不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