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法家拂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法家拂士:fǎ jiā bì shì
詞源: 《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 出則無敵國外患, 國恒亡。”
詞由: 孟子說:“從前賢帝舜是農夫出身, 傅說是工匠出身, 鬲膠是商人出身, 管仲是獄卒出身, 孫叔教來自險遠的海邊, 百里奚來自買賣的市場。這些人起初與平常人沒有兩樣, 到后來有當帝王的, 有做卿相的, 都成了了不起的人物。由此可見,人的賢與不賢不取決于出身貧賤富貴。上天要把大責任、大事業加在一個人身上,總要先讓這人飽經憂患。就是平常人也要他先有些過失,才能改變,才肯發憤振作,才肯警醒轉來。可見人不遭困難,不曉得困苦啊!再說國家也是這樣,如果朝廷沒有奉法的世臣和匡弼的賢士,國外沒有勢力相等的敵國,沒有侵境犯邊的外患,它必定自尊自大,偷安茍延,往往弄到滅亡的地步呢!由此而知,人的所以得生,生在憂患;所以致死,死在安樂啊!”
詞義:明法度的大臣,輔弼的賢士。拂:通“弼”。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輔弼之士。指忠臣賢士。
書證:章炳麟《訂孔》:“孟軻言法家拂士,荀卿稱家言邪說。”
上一篇:成語《沾沾自喜》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泥牛入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