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大謬不然》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大謬不然:dà miù bù rán
詞源: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
詞由:漢武帝時,李陵因友軍不予援救,戰敗后被迫投降了匈奴。當時的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被武帝處以宮刑。從此,司馬遷對統治者的兇殘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在給任少卿的信里發泄了心中的憤懣, 申述了所受的委屈。他說:“因為自己受到了武帝的重用,便想鞠躬盡瘁地報答這知遇之恩。但萬萬沒有料到由于自己的過分忠心, 遭到的卻是非人的摧殘。天下的事情竟有這樣的荒謬! ”從此以后, 他就發憤著述, 編寫了共五十二萬字的巨著——《史記》, 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先河。
詞義: 純屬荒謬, 根本不是這樣。謬: 荒謬、錯誤。然:如此、這樣。指事實完全不是如此。
書證: 清·王夫之《宋論·哲宗》:“禁使勿知, 而常懷不足之心,則不期儉而自儉。之說也, 尤其大謬不然者。”嚴復《救亡決論》:“逮親見其實事, 乃不徒大謬不然, 抑且變本加厲。”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從表面看, 似乎既稱紅軍, 就可以不要黨代表了, 實在大謬不然。”
上一篇:成語《大同小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天低吳楚,眼空無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