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大同小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大同小異:dà tóng xiǎo yì
詞源:《莊子·天下》:“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謂之大同異。”
詞由:戰國時的惠施,學術非常廣博,據說他的著作有五車之多。他認為萬物流變不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是永恒固定的狀態,他還認為任何東西都是相對的,事物之間沒有絕對的區別。因此,他說:太陽剛正中就偏斜,萬物即起即滅。天和地一樣低,山和澤一樣平。大同和小同相差異,這叫小同異;萬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異,這叫大同異。南方沒有窮盡卻有窮盡,今天到越地而昨天已來到。天下的中央,可以說在燕國的北方,也可以說在越國的南方。
詞義:大體相同,只有細微差異。
書證:《三國志·魏書·東沃沮傳》:“其言語與句麗大同,時有小異。”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回:“這天瞿耐庵從早上問案,一直問到晚上方才退堂。足足問了二十三起案子,其判斷與頭四起都大同小異?!币ρ┷蟆独钭猿伞返诙淼谑拢骸肮沤袢?,宋太祖趙匡胤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名勢雖有不齊,而實際大同小異。”
上一篇:成語《夜郎自大》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大謬不然》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