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嗟來之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嗟來之食:jiē lái zhī shí
詞源:《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屢,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詞由。古時候,齊國有一次大荒年。有個名叫黔敖的人,大發善心,在大路旁邊設一個舍飯攤,救濟逃荒過路的難民。有一個難民,用衣袖蒙著臉,拖著鞋,餓得眼睛都睜不開的樣子,慢慢地走過來。黔敖見了就左手拿著吃的,右手拿著喝的,向他嚷道:“嗟來食!”那人一聽這話,頓時豎起眉毛,瞪著眼睛,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寧愿弄到這般地步的!我不能受你這種侮辱性的憐憫!”黔敖立刻向他道歉。但是他堅決不吃,終于餓死了。
詞義: 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嗟:不禮貌的招呼聲, 相當于現在的“喂”。
書證: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五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 “只因為她一生不得意,逼成一個激切行徑。所以寧飲盜泉之水, 不受嗟來之食。”
上一篇:成語《喜不自勝》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坐于涂炭》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