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匹夫之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匹夫之勇:pǐ fū zhī yǒng
詞源:《孟子·梁惠王下》:“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詞由:有一次,齊宣王在接見孟子的時候說道:“我有個毛病,就是愛好勇敢,要我去低三下四地服侍別國,嘿,不可能。”孟子說:“大王既然喜歡勇敢,就請不要喜愛小勇。有這么一種人,他用手按著刀劍瞪著眼睛對別人說:‘你把我怎么樣?能抵擋我嗎?’這是一個普通人的勇,只能抵擋一個人而已。希望大王站得高看得遠些,要能敵得過更多的人。”接著,孟子列舉歷史事實說:“紂王殘暴荒淫,周武王認為容忍了他就是奇恥大辱,于是一鼓作氣推翻他的統治,使天下得以太平。今天,大王如果也能鼓足勇氣來治理天下,那么百姓會十分歡迎你這種勇敢的。”齊宣王聽后笑了笑,就請孟子休息去了。
詞義:指不用智謀,只憑個人的血氣和勇力。匹夫:古代指平民百姓中的男子。
書證: 《后漢書·荀彧傳》:“顏良、文丑匹夫之勇, 可一戰而擒也。”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三十三回:“你說盡一點孤忠, 上有寡母,下有嬌妻,倚托何人?不可使匹夫之勇,懊悔無及。”
上一篇:成語《別無長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千人所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