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亂臣賊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亂臣賊子:luàn chén zéi zǐ
詞源:《孟子·滕文公下》:“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詞由:有一次,孟子的學生公都子問孟子:外面的人都說你喜歡和人家爭辯,這是為什么呢?孟子說:“天下自有人類以來,有一治世,必有一亂世。現在正處在亂世,世運衰落,正道微弱。孔子看到這種情形非常憂慮,于是就寫了《春秋》。《春秋》上所說的,寓褒貶,別善惡,說的都是天下的事。從前禹治大水,天下太平,周公兼併夷狄,驅除猛獸,百姓安寧·孔子寫成了《春秋》,那班弒君弒父的人,也就害怕了。”
詞義:犯上作亂的人。亂臣:叛亂之臣;賊子:忤逆之子。原指不忠不孝的人,后泛指心懷異志的人。
書證:《漢書·王莽傳贊》:“自書傳所載亂臣賊子無道之人,考其禍敗,未有如莽之甚者也。”宋·文天祥《過平原作》:“亂臣賊子歸何處,茫茫煙草中原土。”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十二回:“古言‘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蔣光慈《田野的風》二七:“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上一篇:成語《習焉不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人死留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