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如饑似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如饑似渴:rú jī sì kě
詞源:《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天啟其衷, 得會京畿,遲奉圣顏, 如渴如饑。”
詞由: 曹丕、曹植都是魏武帝曹操的兒子, 三國時有名的詩人 (后人稱曹氏父子為“三曹”)。曹植自小聰明過人, 富于才學, 深得曹操的寵愛。曹操原打算將曹植立為太子,繼承自己的事業, 這就引起處于長子地位的曹丕對弟弟的妒恨。后來, 曹丕逐漸取得了曹操的信任,并在曹操逝世以后繼承了王位 (即魏文帝)。從此, 曹植備受曹丕的迫害, 他的封地三次被改換。公元223年, 曹丕要他的弟弟陳思王曹植、任城王曹彰、白馬王曹彪到京都朝會。曹植上了一道奏章, 向曹丕請罪。其中有這樣幾句:“皇上愛憐我們, 使得我們能到京城相會,可我卻未能盡快趕來拜見您, 現在我等待拜見皇上的心情就如又渴又餓的人急于要喝水吃飯一樣迫切。”
詞義: 就象餓了渴了急需吃飯喝水一樣。比喻要求十分迫切。原作“如渴如饑”,亦作“如饑如渴”。
書證: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十六:“母曰:‘吾兒一去, 音信不聞,令我懸望, 如饑似渴。’”郭沫若《革命春秋·學生時代》:“我如饑似渴地把那二十幾頁的長文, 一口氣讀下去。”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永遠前進》:“我如饑如渴地讀著各種文學書和理論書, 也學了外科醫藥知識。”
上一篇:成語《如椽之筆》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存而不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