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頰上添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頰上添毫:jiá shàng tiān háo
詞源: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顧長康畫叔則,頰上益三毛。人問其故。顧曰:‘裴楷俊朗有識具,正此是其識具。看畫者尋之,定覺益三毛如有神明,殊勝未安時。’”
詞由:顧愷之,字長康,是晉代的大畫家,他的人物畫有傳神之妙。有一次,他為裴叔則畫象,頰上多畫了三根毛,其實裴叔則頰上并沒有毛。有人問他:裴楷頰上沒有毛你為什么要畫上三根毛呢?顧愷之回答說:“裴楷他這個人有俊氣,這一特點別人非常明顯地能感覺得到,我在他頰上畫上三根毛,正是充分地表現了他這一特點。不信,你們仔細看一看,是不是因為有了這三根毛,他那一副俊氣就清晰地顯示出來了?你會越看越覺得,有這三根毛要比沒有這三根毛,是更象他裴楷了。”
詞義:顧愷之在給裴楷畫象時,在頰上添加了三根毫毛。頰:面頰;毛:毫毛。比喻文章經過加工潤飾就更加精采、傳神。
書證:清·金圣嘆《杜詩解·畫鷹》:“只如此詩,‘身’句是傳神,‘側目’句是寫照。傳神要在遠望中,寫照要在細看中出。不爾,便不知頰上三毛,如何添得也。”魯迅《小說舊聞鈔·三俠五義》:“而摹寫人情冷暖,世途險惡,亦曲盡其妙,不獨為俠義添頰毫也。”
上一篇:成語《韓信登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饑者易為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