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敗軍之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敗軍之將:bài jūn zhī jiāng
詞源: 《史記·淮陰侯列傳》:“廣武君辭謝曰:‘吾聞敗軍之將, 不可以言勇, 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詞由: 楚漢相爭時, 漢將韓信率領部隊進攻趙王 (歇)。兩軍在井陘一帶遭遇。趙王的參謀李左車獻計道:井陘這地方, 不能容兩車并行, 也不能容騎兵列隊。漢軍的給養一定在后面, 如果讓我帶一支人馬, 抄小路去截斷他們的輜重, 使他們進退兩難,又得不到糧食,不出十天,必然敗走。”這本是個很好的計策,但是趙王和大將陳余沒有采納。韓信探聽了這個消息, 心中大喜, 同時暗暗佩服李左車的才略。結果,韓信用背水列陣的戰術大敗趙軍,并俘虜了李左車。韓信對李左車不但十分優待, 還向他請教攻燕伐齊的策略。李左車開始不愿說, 他對韓信說:“我聽說打了敗仗的將軍,沒有資格談論自己的勇敢; 亡了國的臣子, 不能希望保存自己的生命。”后見韓信誠心求教, 才闡述了自己的見解。
詞義: 打了敗仗的將領。后常用以諷刺在較量中失敗的人, 也作自謙之辭。
書證: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 “敗軍之將, 蒙厚恩,無可以報, 愿施犬馬之勞, 不須張弓只箭,徑取成都。”華而實《漢衣冠》七:“王爺少年英俊,先聲奪人;我,我是敗軍之將,不敢言勇了。”
上一篇:成語《行而不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貧女分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