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抱薪救火
【溯源】
(1)戰(zhàn)國·鬼谷子《鬼谷子·摩篇》:“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
(2)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魏策三》:“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而火不止。”
【釋義】
抱著柴草去救火,使火越燒越大。形容采用錯誤的辦法去解決問題,會使問題越變越大。
【故事】
戰(zhàn)國時代,秦國接連向魏國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安釐王元年(前276年),秦國再次進攻魏國,當時韓國還派兵前來援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失去了兩座城池;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座城池,大片土地都被秦軍占領(lǐng)。魏國無力抵抗,只得割讓土地求和,才算平息了戰(zhàn)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fā)動進攻,強占了魏國的兩座城池,并殺死了數(shù)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是大敗韓、趙、魏三國聯(lián)軍,殺死十五萬人,魏國大將芒卯也在戰(zhàn)役中失蹤。
公元前273年,秦國又一次向魏國出兵,直逼魏國都城,形勢十分危急,而魏國軍隊接連敗北,這使得安釐王坐臥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干子看到這樣的情況也十分害怕,為了求得一時的安寧,他向安釐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釐王把大臣們召來,愁眉苦臉地問大家有沒有使秦國退兵的辦法。經(jīng)過多年的戰(zhàn)亂,大臣們對秦軍的進攻已經(jīng)十分恐懼,提起打仗就嚇得哆嗦,誰也不敢談“抵抗”二字。在這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也都紛紛勸安釐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
當時有個謀士叫蘇代,是蘇秦的弟弟,他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lián)合起來抵抗秦國,當他得知魏國準備割地求和后,就對魏王說:“大王,您的臣子是因為自己膽小怕死,才讓您去割地求和,根本就沒有為國家著想過。侵略者貪得無厭,您把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雖能暫時滿足秦王的貪欲,但秦國的欲望無止境,只要魏國還在,秦國就不會停止進攻。”
說到這里,蘇代給安釐王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這是因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大王若用魏國的土地去向秦國求和,那就和抱著柴草救火沒有什么分別了。”
蘇代講得頭頭是道,把當時魏國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分析得非常清楚。但是膽小的安釐王只顧眼前的太平,不肯聽蘇代的勸告,還是一味屈膝求和,最后按照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了公元前225年,秦軍包圍了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掘開黃河大堤水淹大梁城,魏國就這樣被秦國滅掉了。
【智慧語林】
“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想通過割讓土地向侵略者乞求和平,只會更加刺激侵略者的胃口和野心。我們在急于補救錯誤、消除禍患時,首先要選擇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如果使用的方法不當,不但不能達到目的,反而會使禍患擴大,甚至造成難以彌補的重大損失。
上一篇:才高八斗典故故事|才高八斗釋義
下一篇:指鹿為馬典故故事|指鹿為馬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