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死不瞑目》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死不瞑目:sǐ bù míng mù
詞源:《三國志·吳志·孫堅傳》:“堅曰:‘卓逆天無道, 蕩覆王室, 今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
詞由:公元189年,涼州軍閥董卓擁兵入京,廢少帝,立獻帝,倒行逆施,貪暴專橫,激起了人民的不滿。很多州郡的長官,都借討伐董卓為名,乘機擴充自己的實力,割據稱雄。當時的長沙太守名叫孫堅,是古代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后代,官封烏程侯。孫堅和盤踞在江淮之間的袁術共同出兵討伐董卓。董卓十分害怕勇猛善戰的孫堅,便派部將李傕等人前來向孫堅請求和親,并對孫堅的親屬封官許愿。孫堅嚴詞拒絕了董卓的和親要求,破口大罵董卓道:“這家伙做事違背天意,殘暴無道,蕩覆王室,我與他誓不兩立。這次如果我不能滅他三族,把他的腦袋砍下來懸示全國,那么,我即使死了也閉不上眼睛。”李傕碰了一鼻子灰,垂頭喪氣地溜走了。
詞義:死了也不閉眼。原指人死的時候心中還有什么放不下的事。現多形容目的未曾達到,極不甘心。
書證:魯迅《華蓋集續編·馬上支日記》:“我覺得不將這藥認作‘戒煙藥水’,他大概是死不瞑目的。”郭沫若《屈原》:“我知道你是死不瞑目的,死不瞑目的呀。”浩然《山水情》:“讓老人家死不瞑目,實在對不起把他養育大的前輩。”
上一篇:成語《此一時,彼一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水落石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