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察言觀色》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察言觀色:chá yán guān sè
詞源: 《論語·顏淵》:“子曰:‘是聞也, 非達也。夫達也者, 質直而好義, 察言而觀色, 慮以下人, 在邦必達, 在家必達。夫聞也者, 色取仁而行連, 居之不疑, 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詞由: 有一次, 子張問孔子說:“作為一個讀書人, 到什么樣子就可以說是通達無礙了呢?”孔子問他一句:“你所說的通達無礙, 具體的內含是什么呢?”子張回答說:“在一個國家里他的名聲很高, 在一個家庭他的威名很響。”孔子就說:“你說的通達和名聲, 這是兩個概念。所謂通達, 那就是心底誠實, 做事正直, 再聽聽別人說的話, 看看別人的表情, 是不是和我一致; 還要時常戒勉自己: 不要落在別人后面啊! 所謂名聲,那就正好相反, 假飾外貌, 騙取仁德, 其實他做的事是不合乎仁德, 而他還要自以為是, 從不懷疑自己有什么不對的地方。”
詞義: 省察別人的語言, 觀審別人的顏色。察: 省察; 觀: 觀察, 審察。聽別人的話語和觀看臉部的表情, 來推測他的心理。
書證: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二回:“一時寶釵取了衣服回來, 只見寶玉在王夫人旁邊坐著垂淚。王夫人正才說他, 因見寶釵來了, 就掩住口不說了。寶釵見此景況, 察言觀色, 早知覺了七八分。”
上一篇:成語《富貴不能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將信將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