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將信將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將信將疑:jiāng xìn jiāng yí
詞源:唐·李華《吊古戰場文》:“其存其沒,家莫聞知;人或有信,將信將疑。”
詞由:唐玄宗時封建統治集團對內實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對外不斷發動戰爭,公元77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當時有個叫李華的人,他二十一歲中進士,官至吏部員外郎。安祿山攻陷長安時,李華被俘,并被迫接受了風閣舍人的官職,亂平后,他被貶為杭州司戶參軍,后來辭職隱居。李華目睹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寫了一篇《吊古戰場文》,借描寫古戰場的凄涼情景,對戰爭進行斥責。文中寫道:“天下民眾,誰無父母?誰無兄弟?誰無夫婦?他們生前沒有受到帝王的什么恩惠,為什么要殺害他們呢?他們存亡死活,家里人都不知道。有人傳來消息,家里人將信將疑。大軍之后必有荒年,人民又要流離失所。怎樣才能避免這種禍害呢?只有實行王道,使四夷各為天子守土。
詞義:有點相信,又有點懷疑。將:且,又。
書證: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不要這鈔票就得吃官司……大家看了看鈔票上的人像,又彼此交換了將信將疑的一眼,便把鈔票塞進破布襖的空口袋或纏著褲腰的空褡褳。”
上一篇:成語《察言觀色》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小心翼翼》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