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東張西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東張西望:dōng zhāng xī wàng
詞源: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一:“三巧兒只為信了賣卦先生之語,一心只想丈夫回來,從此時常走向前樓,在簾內(nèi)東張西望。”
詞由:傳說從前湖廣襄陽府棗陽縣有個姓蔣名德、小名興哥的人,娶了本縣王公的女兒三巧兒。這三巧兒嬌姿艷質(zhì),蔣興哥也是眉清目秀,分明是一對玉人,恩愛十分。一日,興哥想起父親活著時在廣東做客買賣,還放下許多客帳,決意要去走一遭??啥鲪鄯蚱?,割舍不得。后來還是去了。離別時相約一年便回。過了一年,蔣興哥仍沒回來,這急煞了三巧兒。她求神向卜,有個賣卜的瞎先生告訴她:風(fēng)波一點(diǎn)無,金帛千箱有,月盡月初,必然回家。這一說,三巧兒便癡心妄想,一心盼著丈夫回來,從此時常走向前樓,在簾內(nèi)東張張、西望望。就因為她老是出來張望,才惹引了個青年陳商來,并最終把蔣興哥的美滿家庭拆散了。
詞義:向東看看,向西望望。張:張望、看。形容到處尋找或有所盼望。也指窺察周圍的動靜。
書證: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見范進(jìn)搶著雞,手里插個草標(biāo),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里尋人買。”
上一篇:成語《與世長辭》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東窗事發(f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