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貪為寶》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貪為寶:bù tān wéi bǎo
詞源: 《左傳·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 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置其里, 使玉人為之攻之, 富而后使復其所。”
詞由, 有個宋國人得到一塊寶玉,把它獻給子罕。子罕是春秋時宋國的正卿, 為官清廉, 不慕富貴。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的人說:“我把這塊玉石給玉工看過, 玉工認為是一塊寶玉, 因此我才敢獻給你。”子罕說:“我認為不貪是寶, 你認為玉是寶, 如果把玉給我, 我們就都喪失寶了, 還不如各人擁有各自的寶。”獻玉的人叩頭說:“我們老百姓若收藏玉, 定會招致禍患, 繳出這塊玉是為了請求免死啊。”子罕把獻玉的人安置在自己的居處, 派玉工為他雕琢玉石, 并把玉賣掉, 使獻玉的人富有了再回到他自己的住所。詞義: 把不貪這樣一種品格作為自己的珍寶。表示廉潔守本分。
書證: 北朝·庾信 《周上柱國齊王憲神道碑》:“宋人獻玉,不貪為寶;伯成子高, 守仁為富。”《隋書·韋世康傳》:“志除三惑, 心慎四知,以不貪而為寶,處膏脂而莫潤。”
上一篇:成語《不覺技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遠千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