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澳寓言·大蘿卜》寓言賞析
一個老頭兒種下了蘿卜,對它說:“長大呀,長大呀!蘿卜啊,長得甜吶! 長大呀,長大呀, 蘿卜啊,長得結實啊!”
一個蘿卜長出來了,長得又甜、又結實、又大得了不得。老頭兒就去拔蘿卜:他拔了又拔,拔不出來。
老頭兒把老婆兒叫來。
老婆兒拉老頭兒,
老頭兒拔蘿卜——
他們拔了又拔,拔不出來。
老頭兒把孫女兒叫來。
孫女兒拉老婆兒,
老婆兒拉老頭兒,
老頭兒拔蘿卜——
他們拔了又拔,拔不出來。
孫女兒把小狗叫來。
小狗兒拉孫女兒,
孫女兒拉老婆兒,
老婆兒拉老頭兒,
老頭兒拔蘿卜——
他們拔了又拔,拔不出來。
小狗兒把小貓兒叫來。
小貓兒拉小狗兒,
小狗兒拉孫女兒,
孫女兒拉老婆兒,
老婆兒拉老頭兒,
老頭兒拔蘿卜——
他們拔了又拔,拔不出來。
小貓兒把小耗子兒叫來。
小耗子兒拉小貓兒,
小貓兒拉小狗兒,
小狗兒拉孫女兒,
孫女兒拉老婆兒,
老婆兒拉老頭兒,
老頭兒拔蘿卜——
他們拔了又拔——把蘿卜拔出來。
——阿·托爾斯泰寓言(選自《中外兒童文學作品選》)
文學作品體裁的互相滲透,有時確乎使人涇渭難分。就說這篇《大蘿卜》吧,它是寓意深刻的童話,又是富有童話色彩的寓言。
這則寓言,故事比較簡單:一個老頭兒無力拔出一個大蘿卜,于是他串連了老婆、孫女、小狗、小貓和小耗子,這才把蘿卜拔出來。顯然作品的寓意是;團結力量大。作品的選材也頗含匠心:老頭并不聯合幾個年輕力壯的青年,而是由力量單薄的老人、小孩和小動物組成“統一戰線”。這一方面是童話寓言的特點所制約, 另一方面(或者說是其主要方面)也是為了用映襯手法更有力地突出主題:個體力量微小不要緊,只要大伙兒團結一致,就能眾志成城、 無堅不摧。我國勞動人民在其實際的生活和斗爭中早就把這一人生哲理概括成了言簡意深的諺語:“爛麻擰成繩,力勝千斤鼎”,“合群的喜鵲能擒鹿,齊心的螞蟻敢吃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結尾部分,小耗子一旦“參戰”就“馬到成功”,把蘿卜拔出來了。是否可以說小耗子力量最大,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呢,顯然不是。這一藝術處理的確發人深思。它說明千萬不要忽視微小的力量:一顆小小的螺釘, 可以擰緊機器;一塊平凡的磚頭能把大廈支撐;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一旦投向集體,就能產生神奇的作用。此無它,集體的“偉力”正是由無數“微力”所合成。這種“微力”在關鍵時刻,往往可以“四兩壓千斤”。偉力由微力組成,微力只有在偉力中才能發生巨大作用。這就是小耗子最后參戰這一藝術處理所顯示出的生活的辯證法。可以看出:作品無論題材的選擇、取舍,還是材料的排列組合, 一切都是為了酣暢淋漓地表現“團結就是力量”的主題,顯示出作家構思謀篇的深厚功力。
為了鮮明有力地展示主題,作品在藝術形式上主要運用了修辭學中的“反復”格。這里有“長大呀!長大呀!”的“接連反復”還有揉合著“頂真”格的“隔離反復”,如“小貓拉小狗兒,小狗兒拉孫女兒,孫女兒拉老婆兒,老婆兒拉老頭兒,老頭兒拔蘿卜”其中某些語句就反復過多次。這樣反復有利于顯示力量積聚的過程,造成一種浩浩蕩蕩的聲勢,為表達主題提供了一幅幅充滿生命力的圖畫。同時反復中相同詞語的不斷出現,使作品形成一種鮮明的節奏,“能給觀者一種單純的快感。”(陳望道:《修辭學發凡》)
《大蘿卜》主題深刻,形式活潑,富于兒童情趣,因而深受各國兒童喜愛,不少國家選作小學語文教材,我國美術家早已把它繪成兒童漫畫(題目更易為《拔蘿卜》)。還有人把它改編成兒童戲劇小品,搬上舞臺和屏幕。
上一篇:《中國寓言·大力士》寓言賞析
下一篇:《天性與自然》寓言賞析